第2章(1/1)
凤英一家就住在三拱桥东岸村张家,东岸村三十几户人家大都彭姓,张姓紧居靠山窝一块地方,只有八户农家,虽然小姓,但张姓太公族法甚严,邻里之间争嘴吵舌的事只需太公一发话便不敢再放屁一个。张姓太公年且六十,但身子骨架硬朗,声若洪钟,继承族人遗风,魁梧有气魄,品德甚端,耳聪目明,八家庄户大小事情都瞒不过他,且识文断字,言之成章,不偏不倚,声望颇佳,大有族之领袖之风范。两个儿子亦秉承父亲德行,尤以长子德贵为佳。张姓太公时常告之族民,“咱张家族小人稀,全在团结,如你抬我撬,则族之亡矣。”三村八乡也都知道有一张氏太公堪人典范,不敢冒犯。彭姓虽一大姓,但星罗棋布般散居,族中无头,族中纵有刁蛮无赖也无法倚势欺人,因而两姓虽居一地,年复一年倒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吴氏凤英嫁来张家,没有过上几年舒心日子,其男人是单根独苗,头几年,小俩口还亲亲热热,家道殷实,过门后第二年便添了一丁,取名大旺,第四年又添了一丁取名小旺,四年中添了两丁,这对于一个人口不旺的农家庄户来说,实在是天大的好事。可惜好景不长,在小旺两岁之际,先是家公患痢疾不治身亡,第二年自己的丈夫又在上州祟米的路上被拉去充了壮丁,一去便沓无消息了。一家生活重担便落在了凤英身上。凤英强咽下苦水,起早贪黑,把丈夫撂下的活儿全扛下,一心扑在家活上。为了贴补家用,她还跟随本家的男人上州挑盐祟米,把孩子与家活丢给了家婆。好在张姓族风淳朴,太公怜惜,她寡婆带崽也一天天、一年年地熬下来了。到了解放后的第二年,乡里来了几个干部,送来了由部队签发的“烈士死亡证书”和一块小匾“光荣烈属”,凤英方感到丈夫是永远回不来了,她抱头痛哭了一天,滴水不沾,拉上两个孩子披麻带孝,在族中祠堂立上牌位,时常供奉。不多久,家婆也过世了,一介寡妇,拉扯着两个孩子,日子便一天天地煎熬着。
张氏家族自太公去世后,其大儿子又继承了太公遗风,扶危济困,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带动其他几家在农忙之际帮助凤英一家。特别是乡里干部每次下乡都到凤英家来嘘寒问暖,逢年过节,还派送慰问礼品,这些都使凤英在含辛茹苦中体会到了温暖与欢乐。更令凤英感到新鲜的是,乡里开一些会议,也通知她参加,乡书记老余还拉着她的手当着与会干部们的面说:“凤英同志不简单哩,丈夫为革命牺牲,她一个妇道人家还拉扯大两个孩子!”她当时是多么幸福和激动啊。她也在不断地觉悟和进步。就在大炼钢铁那一年,她拉着大儿子去报名参军,把大儿子送进了部队。这一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当上了大队妇女主任,小儿子也离开了自己到中学念书去了。
这时的凤英是完全摆脱了早年苦难的日子,风风火火,做着自己的事业了。她上无老,下无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从苦海中出来,什么活都难不住她,她手脚麻利,不但把自家儿收拾得整齐利索,还帮助本家邻里打理,大队有会议她去参加,无会开则回到村里参加生产劳动。三年过后,大儿子复员回来上了公社当干部,小儿子又接替哥哥参了军。“光荣烈属”牌匾的旁边自多了一块“光荣军属”的牌匾后又长年累月,年复一年地挂着。又是一年之后,大儿子在墟镇上对了象,结了婚,逢年过节回来吃上顿饭后又骑车回到镇上。公社在镇上,离家十几里,结婚了的大旺个把月也难得回来一趟。这个时候的凤英,是真真正正的只有一个她守住着这祖传的老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