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川省援建(1/2)
一路无话,江大军到家后,先去中院木匠陈那里,还了自行车。
回到家里,看到一家人都穿的整整齐齐,连一向不怎么打扮的江敬堂,都穿起了年节才穿的人民服。
小豆芽更是在屋里跑来跑去,炫耀她的新衣裳,也不知炫耀给谁看。
“妈,你们这是干嘛去,要去赴宴啊?”江大军有些愕然。
“赶紧的,把衣裳换上,”赵秀英把一堆衣裳扔到大国的床上。
“合着,还有我的份,那感情好,”江大军看着有些不耐的赵秀英,把询问的眼光转向江大红。
果然,平日里打打闹闹,关键时候还是大红靠的住。
“咱二舅家的文化刚来过了,说文亮表哥的毕业分配定下了,让咱家都过去聚一下,”江大红解释道。
“那是好事啊,定哪个单位了,这次可要好好地宰二舅一顿狠的,”江大军长舒一口气,看赵秀英神情,还以为又是什么糟心事呢。
以前看文章说什么‘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妈的,净是骗人了。
快节奏的生活当然有快节奏的好处,飞机高铁也没见有人嫌弃,游戏玩的爽的时候、电影看的起劲的时候、外卖吃的香的时候,也没人说快节奏生活的坏处了。
慢节奏也有慢节奏的坏处,人们没事在家,除了生孩子,就是各种鸡毛蒜皮的算计。
毕竟又不是后世,除了节俭过日子,还有努力挣钱这一说。
就说阎埠贵吧,阎老西整天自诩文化人,实则九级小学老师干了十几年了,也没见涨过工资。
像二大爷家的刘光齐那样工作几年,就能升四级工,反而不多见。
任何时候,都避免不了走后门的现象,但这时候,大面上还能保持基本的公平。
像刘光齐这样的,除了关系必须要有外,个人业务能力也必须超群,远超众人才行。
阎埠贵家里的孩子越来越大,开销越来越多,他除了钓鱼补贴家用外,能不算计吗?
外人说他太会算计,真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不当家不知道当家的难处。
但江大军理解归理解,还是很难适应这一切,他又不是小学生,还要费尽心思地跟同桌的女同学,讨要半块橡皮。
文亮、文化都是赵秀英嫡亲二哥的儿子,年纪小一点的文化今年刚结婚,因为读大学,文亮还单着呢。
不过,江大军二舅也不着急,大学生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刚参加工作就能拿23级工资,转正后22级,工资56块钱。
工资都快赶上老江了,问题是江敬堂工作多少年,赵文亮一毕业就跟他差不多了。
再一个就是,大学生涨工资速度不要太快,分分钟赶超江敬堂。
话说,江敬堂跟赵秀英为什么对他跟大红期望这么大?
还不是有个好表哥作表率嘛,没见势利眼大红称呼赵文亮,言必称表哥,称呼赵文化就是文化了。
“唉,就是文化没说,咱妈才有些不安,”江大红跟着解释。
“还能是哪,不对,我擦……,”江大军险险没让最后一个字蹦出口。
忘了今年是1965年了,大三线、小三线建设已经开始了,很多人印象中,三线建设是从三五计划开始的。
实则不然,三线建设64年就开始筹划,65年小部分项目已经开始了,三五期间是大规模上马。
以往,大学生毕业时,学校会让你填一个毕业分配意向书,只要理由合适,除非得罪了人,分配到哪个城市工作,一般都会按你自己的意向来的。
所以,大学生通常都会回到他们籍贯所在的地级市或者省了。
但凡事都有例外,今年开始,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倾向于中西部省份。
翻开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的大佬们的履历查看,一准的西部工作经历。
这不是什么意外情况,是因为大三线建设。
至于抗美援越,江大军想想就生气!
为什么都是打美国佬,后世网络上只宣传抗美援朝,极少宣传抗美援越,实则是一件极为尴尬的事。
因为援助结束十年后,曾经的两个‘亲密无间的兄弟’国家,就变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敌,还一打就打了将近十年,曾经再多的情分也早没了,后世还时不时的跳出来蹦跶几下,恶心人。
简单说就是,我们花了三百亿养肥了一只白眼猴子。
妈的,想到现在还在援助猴子,江大军就忍不住有些生气。
但气也没有,这事也不是他一个高中生说了算的。
知道太多,有时也不见的是件好事。
“什么不对?让你一惊一乍的,”赵秀英没好气地说。
江大军干笑几声,没说话,反正是不是再过一会就知道了,没必要提前说出来,徒惹大家不开心。
……
这个时候,东直门附近已经很是繁华了。
往北一里地是京城汽车站,号称全亚洲规模最大的汽车站,每天南来北往的长途车辆,一辆接一辆地路过。
往东两里地就是红星轧钢厂,江大军为什么这么清楚,因为轧钢厂就在二里庄上,都标明距离了。
再往东不远、出了东区,就是后世有名的炮火连天的战场--三里屯,现在这里已经是使馆区了,叫北使馆区。
三里屯真正成为战场,还是在八十年代,因为周围外国人多,有人就建了一家外国人喝酒聚会的酒吧,后来随着酒吧数量越来越多,三里屯也成了有名的夜场以及美女集中地。
后世的三里屯酒吧还出了不少有名的演员歌手,比如有名的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三金大满贯的周影后、百亿影帝黄黑皮、杨三十二郎、惠珍姐、沙里香等一大堆名人。
额,又跑远了,江大军表哥赵文亮的家就在汽车站往西不远的东香河园。
这条一百多米长的胡同里,没有传统的四合院,两侧的房子都是五十年代新建的排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