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楚冲考察荆阳,张红回家结婚(2/2)
学生在座位上翘着腿说:“我学不学干你屁事!”
想到家中的父母,张红不由得记起自己看过一部公益片,刚开始是每年父母只能接到孩子的拜年电话,最后的画面是一把轻轻晃悠的藤椅,话外音是儿子的电话:妈,你还好吗?
张红看到这里差点泪奔,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因为生活在外打拼的孩子,相似的桥段在同样上演着,回家次数少,可是对于往事的记忆却很深刻。
母亲说张红小时候挺爱玩凳子的,只要能够摸到凳子,就用绳子拴住凳子腿拉着到处转,一边转,一边学车子拉笛的声音:滴滴倍儿……
真的吗?母亲面对着她只是笑,邻居告诉她是真事,她才知道自己是多么不懂得疼惜母亲,因为她玩的凳子其实是母亲的“坐骑”。
“坐骑”只是个形象的比喻,不过是极普通的凳子,就放在正对院门的地方。母亲在大田里劳动了一天,回来后就会坐在凳子上歇息一会儿,可是不懂事的张红偏要拿她坐着的凳子玩,用绳子系好一拉就走了。母亲再累也不生气,任凭她拿着凳子玩耍。
有一回她拿凳子玩,家里刚孵出几只小鸡,叽叽叽的围着叫,甚至有一只大胆的小鸡扑棱扑棱翅膀飞到了她的腿上,她就用手去抓,却忘了手里先前还拽着绳子呢,失去牵引的凳子一下子歪倒了,砸死了另外一只跟着跑的小鸡……
母亲没说什么,倒是她再也不拉着凳子玩了。剩下的小鸡在以后的日子里依然围着转,只是她看着眼前欢蹦乱跳的小鸡,总想起被自己无心害死的那条小生命,便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坐骑”回归母亲以后,显得十分的忙碌,有时跑到厨房陪着母亲做饭,有时又跟着母亲去邻居家串门,有时又看着母亲在河边洗衣服……反正母亲去哪它就出现在哪。它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随时可以让母亲坐下来休息。
有时候夜里睡不着,母亲就坐在凳子上给张红和弟弟讲故事唱童谣,许多都忘记了,唯有印象深刻的几则还能随口说出来:
“板凳板凳摞摞,里面坐着大哥,大哥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磕头,里面坐个小猴……”
“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 扁担要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凳子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十里地之外的一个村子,那是跟着母亲坐上一辆三轮车去走亲戚,这时候跟着的还有一条狗,到地方了,狗就趴在门外“站岗放哨”,凳子倒挺悠闲的在三轮车上睡大觉。
也许是日子久了,凳子开始显出老态,时不时掉个胳膊腿,母亲就及时进行修理,甚至给它动个大手术,换掉残破的肢体……
如今,母亲已白发苍苍,每次回家时,张红总是看到母亲坐在门前,身下依然是那个老态龙钟的凳子,她知道自己的到来让母亲和凳子都兴奋起来,虽然时间很短暂,可从母亲的笑容里看到了满足……
听,母亲的“坐骑”在吱呀歌唱了,也许它潜意识里还在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见,那个时间并不长,就是下个星期……
可是母亲并不能天天坐凳子休息,除了忙不完的地里的农活,还时不时把凳子让出来。有一段时间,凳子跟着父亲到处跑,父亲爱听戏,凳子就没少聆听戏曲。父亲爱下棋,凳子就守在跟前,如果会说话,估计也会当头炮把马跳杀上一盘。
张红原本是不太喜欢听戏的,总认为那些演唱者上台不卖力,哼哼呀呀唱上老半天简直慢死了,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戏曲慢慢有了些变化。
小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总会听到戏曲,那是爷爷播放的二人转,爷爷从小到大一直没离开过东北的白山黑水,因而对二人转情有独钟。二人转由男女两人主唱,往往男的出乖露丑逗的听众哈哈大笑,当然也有单出头,一个人演唱经典片段,戏曲内容完全取材于日常农家生活,所以深受百姓喜爱,喜爱到什么程度呢?有句俗语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是很形象的。
有时候她还能听到与二人转不同的戏曲,那是东邻张大爷放的。只知道他是安徽人,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不清楚,平时和大家一样干活,就是歇息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他播放的是黄梅戏,台词听不懂,只觉得旋律很好。黄梅戏和二人转不一样,张大爷便显得很另类,村里小孩经常捉弄他,张红因为跟他交换过本子,就保持中立。他吸卷烟用新的作业本,而她的作业本似乎总不够用,当她发现他的秘密后就拿自己用过的本子和他换,心想反正是吸烟烧了,啥纸不一样呢?
再后来,张大爷就不跟她换了,当时她还挺纳闷,认为张大爷吝啬,后来长大了才恍然大悟:用过的练习本有好多笔尖扎的窟窿,咋比得上新本子好用?
火车依然向前开着,钻过一个山洞,依稀看得见山弯里有几户人家,不过还没辨认清楚是三家还是两家,就又进入另一个山洞,咕咚咕咚咕咚……好大一会儿,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