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第46讲(2/2)
觉精映触:「映」,就是对触尘的反作用,把它说为中七转识。抟触成根:「抟」,印度人现在吃饭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吃,他们过去把饭放在树叶上,然后用手抟着吃。所以这个「抟」呢,也是讲作用与反作用。「成根」,然后形成了身根。此时的触觉就被这个身肉团根局限在四大四尘之中。这个时候它可以起一念分别,也就是后七转识。七转识把它分成前中后,大家能理解就行。因为佛法里没有这种说法,是我在佛开方便门的基础之上再开方便门,这样解法方便大家理解。有个过程是不是容易开智慧啊?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注意,眼睛、耳朵是不是身根啊?都是身根。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叫不叫触啊?也叫触。注意,前五根跟身根有特别的关系,其它的五根统统具足身根的这种触,同时又具有它的个别性。所以我们不能把眼根、耳根降低到身根,如果降低到身根,你还谈什么眼睛,谈什么耳朵啊?所以这个身根在开始阶段,它还是个清净四大。
因名身体:给它取个假名,叫根身,或者叫身根。如腰鼓颡:你看小孩敲的那个腰鼓,人是不是像腰鼓啊?特别是长得比较庄严、比较富态的同修。
浮根四尘,流逸奔触:「流」,就是背觉合尘,离开本身的菩提智慧,在尘世间攀缘执着;「逸」,就是放逸,这个时候已经迷惑颠倒了,也就是玩世不恭;「奔触」,就是在攀缘名闻利养,这里的「触」可以解释为一切的吃喝玩乐。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这是讲意根的形成。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生灭等二种」,就是我们能够回忆和忘记,对应为法尘,它没有真实境界可言,它是前尘影事。于妙圆中,黏湛发知:「发知」,这就是前七转识,成就了能见的见分,也叫见精,也叫见性,也叫一精之明。
知精映法:知精、嗅精、见精、尝精,都是讲见性,都是讲见分。其实在变成知精、嗅精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中七转和后七转识。在前七转识的时候没有分别心;见精开始对待法尘来反作用,这个叫中七转识,已经开始无念分别。那我们这里讲无念分别,是指前七转识还没有来得及工作,它只是个存在。这属于方便说,方便说就是方便说,这帮助我们开智慧,没有真实义。揽法成根:这里的「揽」,前面的「绞、卷」等等等等,都解释为交互作用。由于这种因缘就显现出了这个意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意根当初之际是个胜义的地水火风。因名意思:「意思」就是意根。如幽室见:心脏就像房间里没有灯光一样,虽然没有灯光,我们在幽室里知道不知道自己在啊?所以「意思意思」,心脏是不是自己知道自己?虽然肚子是黑的,但是它知道自己。这是我们的本能。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浮根」,就是讲肉团心脏。「四尘」,它又本具色、香、味、触这四尘的特性。「流逸奔法」,就是背觉合尘。这个一精之明把我们本有的大光明而当下转变为能见的见分之光,从此就一门头往外看,而不知道自己的本。众生可悲就可悲在这里,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我们所面对的万法是谁。「奔法」,就是对在我们八识田中所储存的各种各样的法尘、业种不停地打妄想。既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又可以暗里搞各种阴谋诡计。
关于意根这个法呢,要多说几句。一般说来,这个意根是第七识和第八识,与心脏没有关系,跟其它五根不同。但是佛有时候就是为了凑成六根,给众生一个方便引导,把心脏说为意根。为什么把它说为意根呢?因为心脏开合就形成我们睡觉与清醒,睡觉和清醒这两种状态都形成回忆和忘记,由回忆和忘记作用于一精之明而产生意识心。因为我们回忆和忘记是通过睡和醒这两种相——睡和醒这两种相本身有没有睡肉团、醒肉团?没有。它不像眼根对明暗二尘直接经过。回忆和忘记所对应的就是睡和醒是这两种状态,而明和暗这二尘所对应的是个真实的肉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意根没有肉团,它特指第七识和第八识。那么从睡觉和清醒,它也是经过心脏来完成,所以也可以方便把心脏说为意根。只要懂得了万法都由心所变现,你怎么样说都无碍。只要有利于帮助众生开智慧就好,都是引导过程。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在这里「觉明」呢,说为本觉、本明。由于我们的本觉本来就是明的,但是生相无明也是我们的性具功德,由生相无明开始打妄想,然后形成了「明明觉」。这个「明觉」从根本无明到枝末无明,统统包含。
失彼精了:就是我们的本觉、本明被外尘境界所迷惑执着以后,本觉本明倒反而变成了傀儡。它被见分把它本有的大光明藏转为能见的见分之光、所见的见相之光。真正的主人却被我们忽略,叫「失彼精了」。其实失了没有啊?没有。
黏妄发光:我们以上讲那个山西阳曲老居士,念佛念到九点半,外面并没有开灯,他却能看到。那是什么光啊?打比方,那就是真心本来面目之光。他老婆回来以后,叫了一下,把他吓了一跳,说黑咕隆咚的。他有了黑咕隆咚,是不是「黏妄」了?就发出了黑光,然后同分妄见开灯才能亮,又发的是白光,明白吗?所以我们现在是不是「黏妄」了?白天黏那个太阳就发那个白光,黏那个黑夜之光就发黑光。如果定力深的人,他排除一切杂念妄想,白天黑夜都是一样的。
《虚云年谱》不是有记载吗?有一天虚云老和尚在山上散步,遇到两个出家人打着灯笼,他们看到虚云老和尚惊呆了。因为当时已经天黑很多了,伸手不见五指呀,不知道老和尚怎么在这里?虚云老和尚是下午就进山散步的,本来眼前清清楚楚,一听到说伸手不见五指,当下两眼一黑,什么也看不到了。因为他已经修到四禅八定,他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妄想,散散步就忘记了时间和空间。他在这个高度的禅定中,就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生和死、睡和醒,也没有区别。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如果离开了明和暗,没有见体了,它想象不出来还有什么能见的东西在那里,这叫背觉合尘。因为合了明暗之尘,把觉忘记了,这就是众生的悲哀。
离动离静,元无听质:只知道攀外界的声音——动静二尘,而不知道里面能听的是谁。无通无塞,嗅性不生:如果离开通塞二尘,就不知道在里面那个能呼、能吸的东西。
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这是讲我们的六根,自从六根之性被六根之相所束缚,六根之性就通过六根之相出流攀缘色、声、香、味、触、法,攀缘以后呢,又执着在眼识、耳识等六种意识心里,而忘记了六根见性,不懂得回光返照能看、能听、能嗅的那个东西。也就是由于能缘、所缘、所缘缘这三种缘,所以就忘记了我们里面真正的见性。前面佛是怎么讲的?叫「缘所遗者」。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这个十二相是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色法分为明、暗;声法分为动、静;香法分为通、塞……依次类推。这个十二相没有了,没有所缘能不能产生所缘缘?能不能产生这个意识心?不能。那么回到这个眼睛来,佛又有另外一个办法,能见的是心而不是眼睛,是不是自然就回到见性来了?抱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就看到这里来了。
「不循动静」,离开这十二相。佛前面讲怎么离啊?还呐,八还辨见呀。我们不理睬它,不理睬十二相就行了,还掉了,这些办法是不是很通俗易懂啊?这个明暗相一离开就还掉了,就没有眼识了。那这个眼睛能不能还得掉呀?还不掉,然后在眼睛做文章,再进一步知道能看的不是眼,是见性,更加还不掉了。
「随拔一根」,以眼根为例。「脱黏内伏」,明暗相是不是黏呐?脱了这个明暗之相,这个感觉是不是没有了?眼识是感觉,没有了尘还有没有受啊?它没有感受了。那还到眼睛的时候,我们又知道能见的是心不是眼睛,人死了以后眼睛能不能见啊?不能见。如果能见的话,眼睛能不能见自己眼睛呐?前面已经破除了。「内伏」,是不是伏到见性了?离开了眼睛肉团根,伏到了前七转识(见性)。
「伏归元真」,是一精之明。如果再细一点,一精之明是不是后面真元?我在没有动之前还有不动的东西,在前面六种比较粗重的意识心动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里面有个不动的东西。当我们再回到里面不动的东西的时候,你是不是感觉还在动啊?感觉到后面还有个不动的东西。
「发本明耀」,你成就了阿罗汉、辟支佛的解脱,破除了肉团身的生死。也可以从究竟义来看,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乃至极果如来。「本」,就是本来的、根本的。阿罗汉的那种「发本明耀」带有相对性,但是比起凡夫、比起二十八层天来,他带有根本性。如果与明心见性的菩萨那种人我空、法我空的「发本明耀」来比呢,他仍然是有漏。明心见性菩萨那种「本」再与极果如来相比较而言呢,仍然是有漏。所以漏与无漏,不能执着于某一个层面来观照。后后胜前前,上上胜下下。「发本明耀」和「耀性发明」,基本上是一个意思。「耀性发明」呢,就是再进一步提升。
「诸余五黏应拔圆脱」,眼睛「发本明耀」了,耳、鼻、舌、身、意同时解脱。这就是一门深入,一根解脱就六根皆解脱。比如修耳根,注意,什么也不听,当你耳朵静止到别人叫你你都不知道的时候,你就是眼睛瞪在这里,人家前面走了,你知道不知道是谁呀?不知道的。就是有桂花香、牛肉香,你能不能闻到呀?你都闻不到了。一根定了,其它根自然而然都定下来了。因为我们就是一个念、一个心。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前两句以我们眼睛来讲,山西阳曲那个老居士划道道念佛划到九点多,没有光明,没有黑暗,他心里就能看到。「明不循根」,那我们知道,没有灯的情况能看到,是不是眼睛能看呐?不是眼睛能看的。那他老婆一叫,他眼睛还在不在啊?怎么就看不到了呢?是不是体现出「明不循根」?与眼睛有没有关系啊?「寄根明发」,是一精之明通过它表现出来而已。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在第三禅天以上的人他六根通用。还可以把六根解释为万法,万法即是一,一即是万法。以六根为例,六根所能起的作用,任何一根都能起,任何一根都能起六种作用。以浅悟深,大光明藏中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你可别认为这是个塑料袋,它就是释迦牟尼佛,它也有灵知性;但是无情物要成佛,一般而言,它首先要转变为有情。我在这传法它听到没有呀?这就是它将来得度的因缘。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憍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那律陀,无目而见:阿那律陀双眼失明,他用头顶看。还有人眼睛长在手掌心里,长在脚板底。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他用什么东西听呢?头上的龙角。所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呀!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殑伽神女」是个河神,「殑伽」翻译成汉语叫天堂来。这条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雪顶,有一个叫阿耨达池,河水是从那里而来。她是殑伽河的河神,没有鼻子她也能闻到香味。
佛在这里举许多例子就证明,我们这个能知、能见不一定就执着于所谓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讲究竟义,这个能与六根没有关系的。有六根也好,没有六根也好,它都能显现出来。按照同分妄见是眼睛能见,耳朵能听……按照别业妄见,它可以打破常规。所以通过同分妄见与别业妄见交错,来证明我们的见性不一定非要依靠这个六根来显现。
憍梵钵提,异舌知味:憍梵钵提这个菩萨的舌头跟人家不一样。像个老牛的舌头一样。前面我们介绍了,虽然不一样,他也能知道食品的味道。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舜若多神是个虚空神,实际上就是四空天的天人,他没有身体;但是他同样能觉察到冷暖、涩滑,因为这是他的本性。
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通过如来的神力,在如来光中让这个舜若多神显现一下子,让大家看到他也就是像一股气流一样,像风一样,他没有肉体。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诸灭尽定」,是指四果罗汉。「灭尽定」,已经没有受,没有想,也叫灭受想定。他同样有肉团身,同样有六根,他没有感觉。你把他一块肉割下来,肉还照长出来,也不痛。即然没有受,他有没有想呀?「久灭意根」,意根都灭了,还有没有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注意,讲怎么样灭不等于把我们肉团身就灭掉或者就怎么样,它是不是还在呀?这个时候已经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圆明了知」,照样跟其他人一样,说话、走路、吃饭、开玩笑,这都是「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不需要脑袋思维,他是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