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第35讲(1/2)
楞严经讲记第四卷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前面已作介绍,在佛弟子中是说法第一。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这个法非常重要,要复习前面讲的。合掌恭敬:是表福慧双修。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这是由衷地赞叹,而不是恭维。「威德」,表一种力量,表智慧能够断除迷惑颠倒,帮助众生了生脱死。这里的「善」,说法要对机,因病予药,要讲究妙用。有智慧的人讲经说法,要善于打比方,要善于讲我们眼前当下的事,讲司空见惯的事。「敷演」,是展开开示,并带有表演。吹胡子瞪眼睛是不是表演?拍桌子打板凳是不是表演?讲话时抑扬顿挫、打官腔,是不是表演?讲法要主导法会的气氛,扣住人心,善于了解大众的心态。有多少人喜笑颜开?有多少人在那里怒目圆睁?有多少人愁眉苦脸?你心里都要有底。中途上来些什么人,话题就可以转,给他们开点小灶,重复开示。对于已经听过的人,可以进一步提高。这都是教化人的良苦用心。
「如来第一义谛」,有两种第一义谛。别教的第一义谛就是见空如来藏性,叫真如,也叫真谛;第二义谛叫不空如来藏,也叫俗谛。按照圆教讲,第一义谛是了义第一义,第一义、第二义都叫第一义,也叫真真如性。那么在这段经文,理解为别教第一义、破相见性第一义。因为从富楼那这个境界上来讲,他只能提出这个第一义。那么从佛的开示,我们就能悟到一心三藏。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富楼那的说法第一是被佛授予,在《法华经》中,佛对富楼那的授记是不是非常殊胜呐?他这个说法第一讲起来很滑稽。在因地修行,富楼那特别想说法,但是心里想到了,嘴巴一开就变味了。所以他发心,不管听谁讲经说法,都是跪着来学习。果真有大心,十方诸佛如来都会加持。一个人舍得跪在那里,他就把心全部定在那里。
有些人一边看光盘一边喝普洱茶,一会儿还磕瓜子、核桃;有时候还聊天、接电话,到最后他讲看不懂。活该你听不懂!为什么讲大家在一起听容易心定呢?最起码你不会嗑瓜子吧?最起码你不会聊人我是非吧?要靠我们会用心。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以上把二十五个法会相归性,归入如来藏妙真如性。对于法会大众来讲,那都是未曾有法,是石破天惊的法。听了以后,把自己无量劫以来种种的邪知邪见一下来个彻底的颠倒。所谓「微妙」,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从来不会用心观照它的来龙去脉;一有人点破——哎呀,就是这样啊!过去被时间、空间、万法所执着,为这个身上的四尘六根所局限,为外面的世界所障碍,现在明白——原来这些东西都是我,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这就叫「妙」,妙绝了!妙极了!
「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蚋」,是一种小虫子,叫沙蚊,「聆」就是听。沙蚊声音很小,百步之外来听是不是声音更小了?何况是一个聋子。他在百步之外能不能听到蚊蚋的声音?根本不能。「本所不见,何况得闻」,本来听都听不到,何况还那么远?何况还是蚊子的声音?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佛虽然开示得很明白,想把我的这个邪知邪见转为佛知佛见,但我还没有彻底明白这个道理。「斯义究竟」,佛讲的这个道理到底在哪里?「无疑惑地」,就是究竟了义,重复怎样才能叫「斯义究竟」,我现在就是疑惑现前。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这段涉及到一个我们修行中很敏感的问题。那些修行严以律己之人,不一定就能成佛;那些乱七八糟、调皮捣蛋的人不一定就没有成佛。
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就是像阿难这样的人。阿难这一类的人虽然开悟,但是「习漏未除」——他习气很重。阿难最大的习气就是男女情执很重,所以富楼那心里不服。这样的人怎么就能开悟?我就想不明白啊。可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修证!根据他前面的那段偈颂,经家判阿难的悟量为八地菩萨境界;而证量位还是初果罗汉。他只要气一断,八地境界当下现前。这种人悟大证小。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就是像富楼那这一类的修行人,已经证到四果罗汉。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疑悔」就是没开悟,还没有懂。第一,怀疑阿难他们的开悟是不是真的?第二,反过来怀疑我们都没有听得懂,阿难那样的却听懂了,那我们证得的四果罗汉是不是真的?第三,怀疑佛所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是什么道理啊?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这段经文总体来讲,是说那种执性昧相、执理昧事的修行人,他执着真心本来面目如如不动、无形无相、不生不灭,而不懂得真心本来面目可以随缘显现之妙用。
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根」是六根,「尘」是六尘,「阴」是五阴,也叫五蕴,「处」是十二处,「界」是十八界。其实还漏了一个七大,也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佛不是统统会归如来藏妙真如性吗?他把这个妙真如性就执着为禅宗的那种偏空涅盘——见空性。而圆教心地法门,不是破相见性,它生动活泼,在相就见性,也就是性相不二。这段经文往下,佛来进一步开示出真心不变随缘,开示这个次第不空如来藏。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
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在这里呢,富楼那又执相昧性。他不懂得万物之相是相互障碍,万物之性却是相互圆融。他认为地、水、火、风这四样东西都是相互对待、相互障碍的,怎么可能圆融呢?如果说地遍的话,水、火、风就不能遍;如果水遍的话,火、地、风就不能遍。举个例子,水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气、氧气是不是都可以燃烧?是不是火?水当下是不是火?
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水火二性相互敌对,怎么能够周遍虚空却「不相陵灭」?其实,水火不仅相容,而且水当下就是火,火当下就是水。
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上次讲了,这里是墙壁,把它挖一个洞出来,现的是不是虚空呢?那么在这里没有挖洞的时候,这个虚空在不在?是不是「周遍法界」?而且这还是方便法呀。我们两个手一合,用意念可以使其变长。那在没有长出这么多的时候,它在不在我们心里?虽然在心里,有没有这个形相?没有。这个东西(长长的一截指头)当下是不是就是空?这个虚空当下是不是石头?月光童子在定中就是一滩水;虚空藏菩萨在定中就是虚空。好好用心观照。所以佛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坚固物体的本性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坚固的石头。全在于我们的智慧妙用。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佛讲,一个是虚空之相,一个是障碍之相,却能同时周遍法界,我不知道你这个道理是怎么回事。「攸」是所的意思。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走投无路的时候,只有把指望寄托在佛身上,所以五体投地。修行人要拜倒在真理的脚下,带着这样的心态来听闻佛法才能入道。你带着逆反的心理、挑战的心理、怀疑的心理,则适得其反。把自己放得最低最低,智慧才能灌得下来。你贡高我慢像高山一样,智慧会求你吗?所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呀!如果法听不懂,那你就应该想想你是不是在五体投地?一定要把我们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
钦渴如来无上慈诲:这是进一步说明我们的恭敬心。你不能跟老师平班对口。老师就是老师!经常有些人讲「师傅师傅」,我给他们回信:师父不是师傅。师傅教你手艺,教你谋生;师父教你智慧,教你了生脱死。师傅教你手艺,管你一生;师父教你智慧管你生生世世。师父对不听话的弟子仍然充满着无限的关爱,他没有办法改变那种关爱,明白吗?所以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师父,就成就什么样的自己。世间出世间第一之贵就是老师,皇帝都不能轻慢老师,要尊师重道。追求真理要如饥似渴。没有水喝要渴死,没有饭吃要饿死,听经闻法是慧命之食,解决我们生生世世的这个能量。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宣胜义中真胜义性:这句话石破天惊。在过去把《金刚经》《华严经》是不是说为胜义法啊?那《法华经》《楞严经》就是大乘中的大乘,胜义中真胜义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