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章 发表论文(1/2)
“全国干燥会议”是在大连举行的。
大连大学是全国干燥技术的研究中心。到会的有全国各大研究院、所;全国各大院、校;及全国各大化工企业,共计五百多人。
论文分三个分会场发布,每人发表论文的时间,限定十五分钟。
“喷雾干燥”分会场是由上海化工研究院,德高望重的郑院长主持的。报告会要历时三天。
听论文报告是件很枯燥的事情,尤其是遇到与自己关系不大的论文,或者遇到十分深奥难懂的论文。
这天下午,已经听了几篇关于原理和计算方面的论文,与会听众都已经哈欠连天,辗转反侧、磨皮擦痒的时候,听到郑院长宣布:
下面请,四川凤凰山化工厂,张天翼工程师,发表关于“滤饼喷雾干燥”的论文报告,请大家鼓掌欢迎。
大家边鼓掌,边在想:听说四川搞成了万吨级的离心喷雾干燥,还解决了滤饼喷雾的问题。到会的几家厂家首先把身子坐直了,脖子伸长了。几位研究院的专家也都打起了精神,睁大了眼睛,望着台上这位四十多岁,五十不到的老小伙子。
张工向大家问候以后,开始他的论文阐述:
“滤饼不加水,直接喷雾,这是同行们梦寐以求的干燥方法,它能节约多少倍的能源,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张工这两句开场白,令所有的脖子都伸长了,所有的眼睛都睁大了。
“下面我就讲一讲,我们是怎样对国外技术进行改造的。”
这小子胆子也够大的,第一次试制,成功就已经不错了,他还敢去改造!于是好多人都把笔拿起来,准备记录了。
坐在前排的洛雁开启了幻灯机,把插图打在屏幕上。
张工知道,做论文报告和舞台演出是一样的,首先要让每一位听众都能听懂、看懂。即使他是专家、学者,对你论述的这个命题,也不如你自己知道得更多。
因为你为你的项目,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献;考查了多少相关的工厂和院校;为了解决设计上的难题,朝思暮想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在制造和安装中,克服了多少不可预见的、甚至是人为的困难?
因此,对你做的课题,你才是专家。所以,你完全可以像给学生讲课一样,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讲述那些深奥难懂的原理。张工很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令那些即使一窍不通的听众,也能完全听懂。
一刻钟很快就过去了。会议主持人——郑院长看看表,再看看聚精会神的听众。他主持了三天论文报告会,还没有一篇论文如此牵动着听众的心。
“张工,不限时间,你随便说吧。”一向严肃拘谨的郑老,竟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更加煽动了会场上的热情。
张工兴趣盎然地讲述了半个多小时。郑院长宣布,下面进入讨论。
于是,人们纷纷举手提问,张工逐一解答,因为这都是张工亲历亲为的事情,他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听众、同行、专家、学者的任何问题。在中国,张工走在了喷雾干燥的最前沿,在中国,他才是这方面的真专家。
张工把报告会推向了高潮。无奈散会的铃声响了,提问的人仍然意犹未尽。
—·—
散会以后,人们都涌进了张工的房间:
“张工,你们的技术能转让吗?”
“对不起,这个技术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要与厂里商量了才行。”
“张工,你们的设备能卖吗?”
“对不起,我们是使用单位,不制造设备。”
“那,你们的技术好久能发表哇?”
“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这个我无权决定。”Wωw.Ч㈦7zw.cóm
来者,大都是要设备、要技术的,对张工论文中谈到的技术十分感兴趣,都觉得这么好的技术不能推广、不能普及,非常可惜。于是便刨根问底地提了很多问题,才一个个恋恋不舍地离去。
—·—
经过大会总结评比,张天翼的论文——“滤饼的离心喷雾干燥”被评为特等奖,并被推荐参加明年在中国苏州举办的“国际干燥技术会议”,并在会上代表中国发表学术论文。
在大会举办的会餐晚会上,太湖田庄喷雾干燥机厂的田厂长、小于科长,还有化工设计院的赵工、李工,都来向张天翼举杯祝贺,祝贺张工获得了论文特等奖。
一致夸赞张工的论文逻辑缜密、通俗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哪里是一篇技术论文,完全是一篇艺术作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