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制陶(1/2)
如果说制作金属器具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那么制作陶器就是一件不用任何工具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顾国不奢望一上来就在洞穴附近找到高岭土这种上好的制作陶瓷的材料,但是土质细腻的黄土在山坡或者河边应该有不少。
现在食物的获取不是当务之急,顾国出洞口的时候瞧见洞口的深处有几排木架子,上面总共挂着上百斤黢黑的熏肉,想来这些应当是族人们过冬的储备粮。
人可以几天不吃食物,但不能不喝水。
在陶器没有发明出来以前,原始人只能把石头或者木头挖空来存放少量净水,十分不方便。在气温适宜的春秋没人会在意每天跑河边喝上一两次,但到了寒冷的冬天就很要命了。
顾国从洞口往东寻了两里地,发现了一条宽度大约有七八米的小河,河岸上有一大片区域没有杂草,显然族人们经常在这些地方走动,薄薄一层草皮下面露出了浅黄色的泥土。
“黄泥?陶土?”
顾国轻咦一声,他曾经在高中时参加过制作陶器的课外活动,那时他花费了一上午的时间,用黄色的陶土条叠出了一盏巴掌大小的茶壶。
他连忙冲过去,抄起石铲子就往地上挖起来。
然而一铲子下去,顾国便失望地摇了摇头。
这些河边的黄土虽然土质细腻,可以用来制陶,但是土中混杂了大量的小石子和杂草的根茎,在筛子没有编造出来之前,清理这些杂物是个庞大的工程,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但在表层土之下,岩石层之上,还有一层心土层,这一层土壤杂质较少,也许值得一试。
也许是河流长年冲刷沉积的缘故,河边的表层土比顾国想象中要厚一些,再加上手上的石铲子用的不习惯,他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才挖了一个直径50厘米,深度40厘米左右坑洞。
好在河边的土壤比较湿润,不至于碎成渣块再次掉到坑里。
现在坑洞底部逐渐露出灰白色的土壤,颜色居然有点像高岭土,也就是俗称的观音土。
看到下面一片灰色,顾国眼睛直发光,连忙用石铲挖掘起来。
又过了半小时,他便挖出了一大堆灰白色的土壤。这些土壤不像表层的淡黄色土壤那样一捏就碎,而是呈块状粘合在一起。
这些灰白色土壤几乎没有石子和植物根茎。
顾国在河边找了一片土质比较坚硬的地面,将几十斤土壤全都搬了过去。
他先将这些土壤用石铲的木柄捣成碎末,然后手捧河水浇在碎末上,抓起一大团像是揉面团一样开始揉捏起来。
在此期间顾国不断挑出石子碎渣,直到手掌感觉不出来一丁点疙瘩方才罢休。
一整个上午的时间,他都在如法炮制地揉捏着泥团,几十斤灰白土全都被他揉捏了个遍,去除其中的杂质。
看了一眼接近头顶的太阳,顾国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从小到大他还从来没有如此尽兴的玩过泥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