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伤兵(2/2)
李立很严肃,他不想自己本是好意,最后却做了坏事而得不偿失。
“你确定你真的要找一些伤兵?”
程处默还是有点不相信,伤兵在外面人眼里那可都是拖累。
“确定,而且伤兵,老兵才是我以后主要找的,我相信能上战场将生死看淡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这些人可能不识字,是大老粗,但是他们对于大唐的忠诚是不用怀疑的。”
“而且你也不用担心,他们就是过来做事的,也不用将户籍迁成官奴,这件事我会跟皇上说的。”
虽然军籍与匠籍跟农籍不能比,但是军籍至少能有土地可领,远不是工匠籍能比的,在唐朝的户籍制度中,这些匠人都是以“丁奴”“官奴”“户奴”等称谓存在的,从这点就不难看出这些人在世人眼中是个什么地位,可能就比家奴要好上几分。
而且,唐朝还延续了隋文帝时期“工商不得仕进”规定,断绝了匠人入仕的可能,古代的户籍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家局势,但户籍制度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其是世袭制的,只要一代人选择了这种职业,以后的后代职业就不易改变,想要改变阶级的想法也就跟镜花水月一样虚幻。
既然自己要用人,当然是要真心相待的,孙李两人的户籍自己是无能为力了,但其他人怎么也要想想办法才行。
顺便,李立还想着自己能改变李世民的想法呢,这位皇帝也不知道从哪里得出的灵感,在其在位期间还说出过:“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这段话,他的后人更是将此奉为限制工商入仕的金科玉律,还造成了工商从业者地位卑贱的看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后的华夏会与欧洲走向不同的方向,后世的李立知道他们的想法是错的,只有创新才是动力,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这种打压,鄙视是畸形的,将世人的思想强行匡入既定的模式之中是不可取的,这也是为什么唐朝被誉为华夏这棵大树最为茂盛的时候,因为之后的华夏明显的剑走偏锋,只有在马克思无产阶级思想的提出,华夏这条巨龙这才迎来了属于他的复苏时代。
“可以,完全没问题,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程处默没有李立那么多的心思,他现在正在脑子里想自己父亲手下有多少符合李立要求的老兵,要是不够的话,自己就要去那些叔伯家里走一趟了。
“行,那我们就行动起来吧,我单子上的这些东西必须先准备起来,这是原材料。”
将最后一张清单递给程处默,李立这才终于是无事一身轻,其他事情只待东西制造出来之后才能操作,不能操之过急。
“行!”
程处默一点也不把这点东西放在眼里,更不用说李立还在一边标注了这些东西的产地。
两个人离开窑坊就分道扬镳,李立要回去好好休息,照顾自己的那几颗小幼苗,而程处默则是马不停蹄地回去跟自己老子商量去了。
三天,是程李两位公子给那位吴管事的时间,也是给程处默准备原料,人手的准备时间。
程家,因为李立的一张清单,商队不断从各郡拉回来石料,有条件的程咬金更是大手笔地将矿山给卖了下来,这一操作就看出来了有世家在后的底蕴,真不是李立这种只会纸上谈兵的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