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道祖显圣(1/2)
()
赵桓在保康门城门楼下站定,扶着城垛静静的望向城外。
这一幕总算是激励了一直吊儿郎当的宋朝官兵,无数禁军兵士诧异的瞩目着官家的身影许久。
从一开始的好奇,到中间的惊诧,及至最后的震惊,所有人终于确定,官家要不避矢石同己等一群卑贱军兵共进退,同生死了!
一直在一旁焦急劝谏、阻拦的官员都被皇城司亲从官拦住。官家一战到底的态度无比坚决。
作为皇帝若要任意妄为,在封建王朝体制下,没有任何人能强迫赵桓改弦易辙。
见此,无数禁军兵士逐渐默然。平时被受国恩,当危急之际,坐视不救,岂臣子之义?
禁军中一名中层军官忽然振臂一呼,大吼道:“国家危难,社稷垂危,难道禁军遮里就无一二忠君报国之人吗?”
“怀忠顾义,能效臣节,奋力为国之人!随我去搬运几套守城器械过来!”
随着一声高呼,有至少百余人高呼响应,气势高涨的向朱雀门方向跑去,准备抬几套床弩、砲座过来。
看着这些意气奋发的禁军,赵桓面露欣慰。正是这些精忠报国的士卒,才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
或许他们如今势微,但只有汇聚越来越多的忠贞将士,才能组建一支有信念有军魂的军队。最终气壮山河,光照日月。
赵桓沉思间,吴革猛然带着数十名皇城司亲从官持盾拥簇到赵桓面前,大吼道:“官家,金人开始试炮了!”
随着吴革的一声大吼,正在忙碌禁军们露出绝望的神情。城墙上加装的砲座还未组装完成,金军已经开始发砲石了。
数十面盾牌严严实实的护卫在了赵桓面前,皇城司亲从官不愧为从全军挑选的悍勇之士,无论勇力、军纪还是士气都非普通禁军能比。
哪怕明知道可能粉身碎骨,这些人还是牢牢撑着巨盾,站在了赵桓身前。
魁梧的身躯、坚实的重铠、厚重的盾牌,共同构筑了一道钢墙铁壁,血肉长城。
在这道钢铁防线构筑成功之前,赵桓见到的最后一幕是遮天蔽日的流石。
这一刻,赵桓终于见识到了宋金之战的恐怖程度。
之前赵桓只听闻过箭雨遮天,从未想过,在冷兵器时代居然能见到这种砲石蔽日的情形。
一时间,城墙上矢石雨坠,箭尤不可计,守御者无立足之地,惨叫声不绝于耳。
赵桓清楚的看到,大量碎石激射到驾前旗下。皇城司亲从官们背负的巨盾上不时响起碎石撞击的轰鸣声,以及随之而来的亲从官低沉的闷哼声。
负盾而立,是禁军们在外城守御战中从血与泪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用背抵着厚实的巨盾,能最大程度缓解巨石的冲击力。
为此,外城四壁守御时,将士负盾而立,不寐达旦。加以天寒大雪,平地深数尺,冻栗堕指。
这也是赵桓最欣赏宋朝的一点,没有之一。欣赏程度甚至远在宋朝所谓的文明、富庶之上。
这个朝代总是勇于总结经验,大胆改革创新。
《诗经·大雅·文王》言:“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中盛赞的精神,可谓贯穿大宋朝始终。
两宋历代皇帝、将相官僚都会尝试改革弊端,尝试变法图强。
这是最符合穿越者心性的特质,也是最方便穿越者大展手脚的王朝。
在宋朝,穿越者若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变法图强,整个国家天下都不答应。
当然了,顽固派、反对派也从来不缺。
但总的来讲,就如诗经所言,在大宋,革新就是昭昭天命!
赵桓庆幸自己今日果断决定留在保康门,当时若有一丝犹豫,如今保康门的局势就不可收拾了。金军攻城在即,宋军却依旧未从外壁失守导致的人心浮动、建制混乱中恢复过来。
此时金军矢石如雨,城上守军完全陷入了被动,很有可能再次崩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