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青春年少(2/2)
因为,他们正青春年少,未来,有更多的精彩等待他们去谱写。
因为,他们正青春年少!
******
年前的时候,陶应与陶谦从卢县往济阳来,都是走的巨野泽东边的官道。
而此次回程,却要走巨野泽西边的官道,原因是仲阿东曾经邀请陶应顺道去下成阳。为此,仲阿东还特地让叔祖仲选留书给陶谦。
按说,仲选之前不过是任过广宗长,面子也没有大到让陶谦非得特意前去拜访的程度。不过,仲阿东的祖族仲定曾任九卿之一的廷尉,虽然已经在几年前故去了,但另外一个族中长辈仲?曾任钜鹿太守。而仲氏又是成阳,乃至于济阴有数的士族世家,顺道前去拜访一下,乃是应有之意。
从巨野泽西侧回卢县的官道也有好几条,不过中间要去一下成阳,就得先渡过济水到冤句,再北行穿过濮水到句阳,然后沿着濮水往东走到成阳。
出成阳后,继续往北沿着瓠子河直走,途径廪丘、范县、东阿就到了济北国境的茌平县,最后渡过济水就能回到卢县。
过了元日后,天气就渐渐转暖起来,吹在脸上的风也不那么刺骨。陶家大多数人都在济阳待了一个多月,天天好吃好喝的,又不用干什么粗重活,连人带马都养得精神十足。
故而,从正月初八清晨出济阳后,一行人行速相当迅捷,第一天就到了冤句与句阳的交界处,第二天过午时就已经到了句阳城中歇脚。
话说陶谦一家出济阳时还发生了个小插曲,身体已经渐渐康复的冯蔷不知从何听说大恩人陶应今天出城回家,拖着还有些虚弱的身体守在济阳北门外,等候陶应一家出城。
当见到陶家的车马经过时,冯蔷上前跪伏于道旁,叩首不止。
陶家家人、送行的陶氏族人、路过的行人,全都惊讶于他为何如此,纷纷驻足观望。
送行而出的陶岸刚要上前询问,走在后面的陶应发觉不对,往前看去,才发现是冯瘸子已经把额头都快叩肿了。
“族叔,此人乃是吾与元亨前去施济时救助过的乡民,名叫冯蔷,今日前来约莫是来送行的罢。”
这时,道边的行人也有人认出冯蔷来,便将这几日听闻的消息与身旁之人唠了起来。
“喔?这便是你那日救下的冯瘸子?我也曾听说过他。”
“这不是城南的冯瘸子嘛?你听说了没?冯瘸子年里差点就饿死在家里了,那个惨哟!”
“是叻,幸好遇到陶家前来施济的两位小郎君眼尖心细,发觉不对,才从鬼门关外把人给拉了回来。”
“哎!冯瘸子总算遇到好心人了,听说陶家小郎君不仅给送了米粮,还送去了被褥冬衣,甚至还有暖炉柴炭,又使人精心照拂,方才康复。”
“你看,那陶士则旁骑白马的少年莫不就是救冯瘸子的陶家小郎君?”
“嗯!我看像,一看就是个福泽深厚的。”
跪伏于地的冯瘸子也听闻了旁人的话语,眼角里又看到有一人牵着马走到了自己面前,也不敢抬眼去看,将头叩得愈发密起来,口中还念念有词道:“少君大恩,少君大恩。”
陶应见此,连忙蹲下身子,用双手托住冯蔷的肩膀说道:“我就是陶应,站起来说话吧。”
冯蔷是个成年人,而陶应还是个少年,但冯蔷身体刚刚康复,陶应确日日锻炼身体孔武有力。所以在冯蔷挣扎了几下后,就被陶应托住了身体。
只见冯蔷脸上浊泪纵横,语音哽咽地道:“少君大恩大德,小人无以为报,欲投身为奴,惜此身残破怕是拖累了少君。”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冯君身体尚未痊愈,赶快起来吧,若是你不愿起来,我也只能蹲着了。”
冯蔷听了只得站起身来,只是跪了久了,双腿麻痹,加之身体仍然羸弱,竟有些站立不稳。还好陶应身后的樊槐反应迅速,上前一步扶住了冯蔷的手臂。
“多谢少君,多谢樊郎。受此大恩,蔷心实难安。”
“族叔,此君身世孤苦,又曾为国御诲杀敌,因而身体残疾。我陶氏可能于平时里照拂一二?”
陶岸见旁边已经聚拢了许多看热闹的乡民,心知乃是大好的邀名之时,便上前道:“冯壮士为我百姓抵御胡虏,向来是我陶氏敬重之人。今壮士生计无着,我陶氏自当帮衬一二。”
陶应想起了冯蔷借米的事情,知道冯蔷虽然落魄,但心中也有些自尊也担心万一陶岸说了些不恰当的方式,反而不美。便附耳在陶岸身旁,低声说道:“族叔,此君贫而不移其志,当想一法,既助了他,又不让旁人觉得看轻了他。”
陶岸微微颔首,他乃是老于世故之人,转眼间就想到了一招,便道:“我陶氏家中人口众多,平日里薪柴时常不敷使用。若是壮士不嫌弃,可拾些薪柴来我府中,我陶家自会按价收取,你看如何?”
实际上陶氏家中人口虽多,但仆役也不在少数,哪里会缺了薪柴,这只不过是陶岸故意给冯蔷留了个营生罢了。
“感谢陶君、少君大恩大德,小人自无不从。”冯蔷感激涕零地道。
仿佛为了使人信服,让围观的人加强陶氏仁厚的印象,陶岸又从身旁管事手中取了三百钱,递给了冯蔷。
“冯壮士身体尚未康复,我家今日薪柴也还够,就从元宵之后再来送薪柴罢。这三百钱算是预付的定钱,你先收下。”
这一番卖力的表演果然得了围观的乡民好评,纷纷赞叹陶家门风蔚然,乃是郡中有数的仁厚人家。
在众人的议论声中,陶家的车马方才出了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