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42 大衍之数(2/2)
“大衍之数?”朱甘棠也面露惊色。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朱甘棠喃喃念了出来。这是《周易·系辞》里的一句话,普通读书人都不一定读过,这些工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这传说中的大衍之数跟眼前这个木凳有什么关系?
“大衍之数最早使用,相传大禹爷始洪水的时候。在我们工匠里,这是一种分线方式,按照这种分线,能达到最悦目、最合理的比例。传说大衍数约为四六,但还有更加细致的程度。具体多少,已经失传了。”
秦师傅紧盯这个木凳,跟朱甘棠解释着。最后他拿手比划了一下,非常确定地说,“没错,这个凳子就用了大衍之数!大人您看,您是不是觉得这个凳子一看就特别悦目,与其他格外不同?”
没错,在注意到凳面之前,这张普普通通的方凳就已经吸引了朱甘棠的目光,让他觉得它与其他的不太一样,好像更赏心悦目一点。
其实这是因为,它其中蕴含了这样的奥妙吗?
“那是不是用尺矩量一下这个凳子,就能得出大衍之数?”他饶有兴致地问。
“按道理说是这样,但是……”宋秦两位师傅同时露出了迟疑的表情。
“怎么?”
“大衍之数早已失传,今天会出现在这里,多半是哪位大师的家承秘传,被不省事的徒弟胡乱用出来了。按规矩,这种我们是不许细究的……”秦师傅一咬牙,对朱甘棠解释。
“哈哈,两位大师过虑。那位大师要是知道自家家承被皇上取用,不仅不会吝惜,说不定还会夸赞自己的徒儿呢。”朱甘棠不以为意,抚掌笑道。
听见这话,宋秦两位师傅只能相视苦笑。到了这种时候,他们肯定不能斩钉截铁地说,绝对不会高兴的,家承秘传这种东西,谁愿意随随便便就贡献出来了?
不过大衍之数往往藏在复杂的作品里,很难被人探究。他们这也是第一次看见它被简简单单地用在了一张木凳上。这可不就像朱甘棠说的一样,稍微量一量就能知道了?
所谓大衍之数,其实就是黄金分割比率。
0.618,放在许问那个时代,是连稍微聪明一点的小学生都能随口说上来的数字。
这个数字在周易和河图洛书里都提到过,可见古代中国人并不是没有研究。但它表述得实在太隐晦,大部分读书人严重地重文轻理,绝大多数工匠又没有读过书。于是不知不觉中,明明早就已经存在的东西就渐渐近乎失传了。
但对于美的感受总是一致的,有这样一个比例的事情始终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工匠们中的一个传说。
朱甘棠把两位师傅叫过来本来只是为了凳面,没想到还知道了大衍之数在其中的应用,兴趣顿时更加浓厚了。
他不再卖关子,直接把这张凳子翻过来,把凳面展示给他们看。
“我能看出,这凳面是利用桐木纹理,用无数木条拼接成图形的。只是它究竟如何连接,就得请教二位师傅了。”
两位师傅再次震惊。
他们刚才拿着这凳子研究大衍之数研究了半天,硬是没摸出凳面是拼出来的!
要知道他们的手,可是多年锻炼出来的,比朱甘棠敏感多了。连他们也没摸出来,这手艺,真的有点厉害啊。
“这山水图……拼得不错啊。”宋师傅伸手抚摸了一会儿,又把它凑到眼前细看。
“这桐木材料不怎么好。”片刻后,他非常肯定地说。
“材料不好还能做成现在这样?”朱甘棠惊讶。
“就是因为材料不好,他才有意这样做。这徒生心思巧妙。桐木空心,他被分到的这段桐木多半空心的部分比较大,留下来可用的材料就变少了,很难攒出一张完整的凳面。直接拼不好看,他就想了这样一个法子。”
宋师傅难得说这么一大段话,话里充满了赞赏。
“对,这心思可够巧的。还有这木条的拼法……”秦师傅也凑到跟前看了半天,瞬间睁大了眼睛,“榫卯!”
“是,全是榫卯拼出来的。”宋师傅同意他的判断。
今天一天,这两个字在朱甘棠耳边重复了一天,常见的榫卯结构几乎看了个遍。这其中还有几种结构,他以前听都没听过。
他原以为自己已经把这个当成寻常事了,但此时,他还是震惊了:“榫卯拼出来的?一点也看不出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