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执意跟她“分脏”,是不是小看人家了?(1/2)
“周道,没想到你这才离开紫陌乡两仨月,就混得这样风生水起!老同学我从来没有佩服过人,你是我第一个!”
回去的路上,李天宇一边骑着王全的破自行车,一边说。
“兄弟,好好努力,你最后佩服的人会是你自己。”
李天宇有些不解的道:“佩服我自己?我还没有这个信心。”
周道知道,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刚从农村进城,会有两种心理:一种是看到城乡的巨大差别,产生了自卑心理,而另一种,则是激发了斗志,决心成就一番事业。
李天宇显然还没有调整过来心态。
……
到了公司,周道给郑挺风打了个电话:
“挺风,我这儿有个新闻通讯稿,我不方便署名,你如果有兴趣,过来取一下,以你的名义发表。如果你没兴趣,我就找别人了。”
郑挺风一听,不加停顿,立马说:“有兴趣,有兴趣,你在哪里?我马上过来。”
他一路骑着自行车一路想,周老师写的通讯稿,一定质量很高,要真是能署上我的名字,那怕是第二作者,那也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傻子才没兴趣呢!
然后又拔通《宛都日报》编辑主任老杨的电话。
老杨是周道上一次在雉城认识的,作为宛都的本地媒体,老杨获知楚长城的消息较晚,但新闻敏感度让他立即启程赶赴雉城,几乎跟省考古队同一时间到达。虽说老杨是后知后觉,但发现这个楚长城是宛都考古所最先发现的,的确骄傲了一把。
刚刚构思好如何把宛都考古所的谭所鼓吹一通,结果谭所很坦率的说:“我还是被你们宛都新闻界的一个年轻人拉来的。”
老杨有点吃惊,原来这么大的一个考古事件,居然跟一个电视台的记者有关,新闻界什么时候冒出这么一个人物来?而且这么年轻?难道我真的老了?
结果跟周道一接触,这个年轻人竟然如此谦逊!这个朋友得交!
老杨中午喝多了酒,到报社脑子还有点懵,听到电话铃响,顺势一接,脑子就灵醒了。
原来是宛都电视台专题部那位年轻的组长?
“喂,你好,我是编辑部老杨,周道啊,怎么从雉城回来也没来报社坐啊。你的那个专题做得太棒了!了不起!”老杨唠起电视专题就像打了鸡血一般。当然,最主要的是如今下边的编辑各司其职,他除了审批稿子,一个人坐在宽大的办公室也觉得无聊。
周道:“杨主任,你的那篇雉城的报道很有深度,不愧是宛都新闻界的前辈,大笔如椽,深入剖析,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读来让人茅塞顿开、获益良多呀!”
周道有点后悔当时没把老杨那篇报道仔细阅读了,要是手头有那张报纸,随便念上两句,也可以让老杨先生激动一番的,嗯,下次注意了,打电话前做好功课。
老杨被吹得晕晕乎乎,我的那篇报道“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我好象没有在历史和地理的维度做大的发挥吧,难道是我记错了?
缺什么就想听什么,现在周道夸他文章有深度,而且有历史地理维度,管他是不是真心的,有这份心,就是一个好后浪,嗯,重要的是还是个好朋友!
“哪里哪里,还要向你们年轻人学习。”老杨冲着周道电话里的恭维,谦逊道。
感觉把老杨心情调得差不多好了,周道转变话题道:
“杨主任,有个事儿想请你帮忙,我一朋友,宛都大学的助教,教新闻的,最近写了篇通讯,想在电视台发个字幕通讯,但我看了下,适合咱报纸使用,要不我让他把稿子送到你哪里?你来把把关,看能不能在报角发一下?”
“一篇稿子嘛,咱不就是管这个的嘛,尽管让他送过来。”老杨顺嘴一说,就应承下来了。
……
这也太顺当了吧。周道自己反而有点不确认。毕竟老杨跟自己只能算是一面之识。
果然,估计郑挺风送稿已打了个来回的样子,周道这回接到了老杨的电话。
“周道在吗?你不在电视台?嗯,你的那位摄像的同事告诉我你这个电话……郑助教的稿子我看了,老实说,写得很好!
只是有两点,一是这篇通讯缺一个单位公章,工商局或者宛都大学的都可以,不过既然有宛都电视台专题部组长你的推荐,新闻真实性应当没有问题,这个我可以通过,但是,文中出现宛都市华道装饰工程公司的内容较多,看起来容易给人夹带软文广告内容的感觉……”
kao,果然还是老新闻,这点看不出来不行啊,可我周道要的就是这个,要没这个,我还有个毛线发的必要啊。
“杨主任,这个稿件我看了,的确有软文的感觉,但我觉得作者处理的还算巧妙,主要是报道工商局的新气象,连带举一个企业的例子,展现一下新时代民营企业的新形象,这在大华国新夏社的报道中也是有过很多例子的。
这个稿子要是能发出来,也算是帮郑助教一个忙了,毕竟郑助教站位在宛都为数不多的高校,以后也好多联络联络感情不是?
你要是有难处,也就算了。要真能发出来,我周道做东,叫上郑助教和他宛都大学的同事,跟咱编辑部的兄弟们在一起聚一聚,怎么样?”
周道又是自吹自擂又是拿例证又是打人情牌,搞得老杨要是不答应就算断了这道关系了,……不,有可能是两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