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壮士肠断陇头歌(4)(2/2)
“京湖各地最多的是什么?是河流,有如此天生的力道不去运用岂不可惜?我在临安的时候听说西番有所谓碎矿水排、锻冶水排、牵运水排,已经将制造办法和图样全部写画下来,等一会儿派宪儿给老丈送过来,有天给的力气为什么还要耗费人力?多出来的人手可以分派他们去开掘新的矿坑。多管齐下,矿石产量一定会提高更多。”
“关于炼铁需要的木炭一节,不知道老丈为什么不用煤石来炼铁,偏偏要使用费时费工的木炭?”郑云鸣说道:“煤石热量高,价格又便宜,不是炼铁需要最好的燃料么?”
“那是总管只看到了煤石的好处。”许世清叹道:“我等怎么不知道煤石好用?但以煤石作为燃料冶炼生铁也就罢了,用来炼熟铁或者进一步想炼出精钢,出炉之后熟铁就会生脆易断,用来铸造农具勉强可以用,要是制作兵器用来战场厮杀那就绝对不行。”
郑云鸣沉下心来想了想,前世所记的哪一点对冶金的模糊认识果然还没有完全丢光。
“使用煤石练不出好铁,是因为煤石中含有硫的成分,掺杂了硫在铁中,就会是练出来的铁失去韧性和硬度。”他努力的回想着前世记得的一点东西:“所以用煤石之前,先要将煤石在火中炼过。”
“将其至于窑中,下面以火隔空烘烤,将煤石里的杂质包括硫、磷等统统烤化为气,散出来。剩下的就是纯净的焦炭,可以用来淬炼精铁,绝不会有问题。”
白翊杰的脸上又露出了奇怪的笑容。
他突然插话道:“请恕我多说一句,总管这些办法固然是巧妙,但只能治标而已,不能治本。彻底解决京湖矿产开采的问题,并不是一两件新明就能做到的。”
郑云鸣略为尴尬,自从他担任大将之后,已经很久没有人敢当着他的面指摘他的做法了,尤其是在他在用未来知识加快当下的科技进程的时候,人们只有叹服,哪里还来得及挑剔。
但他并不是心胸狭窄的人,当即说道:“先生有什么高论不妨直言说来,我们需要的正是众人的智慧。”
“现在国家矿冶的问题,并不在于技术怎么落后,器具如何不得力。当下国家矿洞生产的效率并不是比不上北方,或者西戎和南蛮,而是比不上南渡之前。若说技术如何不足,器具怎样不利,南渡之前我们只会更差而不会更好。如今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参与开掘的人数也增加了,怎么开采矿石的效率反而下降了?”
“翊杰以为,那是因为管理制度出现了崩坏。国朝初立的时候,锐气勃,官吏不敢徇私偷闲,战战兢兢勉力工作,能够深入矿山体察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这是兴旺时期制度初立带来的管理优势。”
“但自真宗、仁宗朝以来,管理逐步废弛。上下贪墨的事情不断出现在涉及矿冶的国家衙门中。对于矿山的管理更加是不闻不问,基本上依赖矿丁们自行管理。这就是长期停滞的政局带给官员们的惰性,这个根子不挖去,任如何使用先进技术和机具。最终不过是白费力气罢了。”
“要改变矿山生产不力的局面,先从用人上抓起,任用得力之人,然后改革制度中不适应现实情况的部分,最后再改革技术、使用新工具。才能收通盘之效。不然白费了总管的这些技术,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人才不易得啊。”郑云鸣说起来,许世清和柯神虎也不住的点头:“政出多门,号令不明,有功众人抢,有过互相推,没人愿意惹这种麻烦。新出仕的小子们又个个崖岸自高,宁可去县上跟老农打交道,不愿意来山中受这风吹雨打的苦楚。”
“我去。”白翊杰说道:“管保一年之内,给总管做出些成绩瞧瞧。”
“现在军中事务正多,片刻也离不开您的时候,您却要离开我们去管理铁矿?”郑云鸣摇了摇头:“庐中八策要依靠谁来执行呢?”
“正因为要遂行八策,不得不事先召集人才,我这一趟出门除了经理矿洞之外,更要云游两湖各处,聚集有志之士一同到总管的麾下来,为将来的大计划做一些事前准备。”
他又说道:“先治五金之弊绝不是小事情,先五金不但对军队,且对寻常生产与生活关系甚大。军中诸般器械,需要大量的铜铁锡,若是将来总管的射火器大量采用,铅的用量也不会少吧。农作需要铁制犁铧,水利需要镐头锄头,生活里各种小地方更是仰仗五金的便利。从这个方向入手成效最快,也最容易彰显将军‘新政’的成效,先自此改革起,将来诸般事务就会势如破竹,阻碍减少的多了。”
“其次正因为政出多门,所以这里没有固定的既得利益者的阻碍,这里正是各衙门间都互不相能的一个灰色地带,盘根错节的矛盾虽多,也正有可以回旋牵制的余地。”
“欲成八策,先自京湖的矿山开始,”他拱手说道:“请将军一定给我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