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种什么(1/2)
左少阳之所以想开荒种『药』材,主要目的不是靠这个发家致富,他的发展方向不是想当一个『药』农,而是当一个悬壶济世的郎中,从这几天行医情况来看,唐初有很多后世的常用『药』材都没有,而这些『药』材又是很多经方、验方必不可少的『药』,无法用别的『药』取代的。这些『药』也没地方买去,所以只能自己种了。
中『药』是讲究道地『药』材的,例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附子,吉林的人参、山西的黄芪、党参、云南的茯苓等等。产自这些地方的这些道地『药』材要比其他地方的质量高,而且,很多『药』材只有某一地出的『药』效才能达到要求,比如同样是贝母,产于浙江的浙贝母,能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的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却是治疗燥热咳嗽、虚劳咳嗽的。所以,左少阳不可能在一个地方把唐初没有的后世常用『药』都种植出来,也只能种植合州府这个地方适宜的『药』材。他从千仞山采『药』的经历发现,千仞山是个『药』材大宝库,能产很多种『药』材,在这里种植应该能种出很多需要的『药』材来的。
左少阳自然不能把这个想法直接告诉老爹左贵了,想了想,道:“爹,说实话,我还没想好要种些什么『药』材,不过,刚开始嘛,先易后难,先种一些容易活的,需求量大的『药』材好了,比如金银花、桔梗、板蓝根、栀子、虎杖、半夏、天麻啥的。”
左贵瞧着他,捋着胡须道:“金银花跟板蓝根都是新近才开始使用的『药』材,能用的配方并不多,很多医者都不知道,恐怕种出来不好卖。”
金银花和板蓝根都是最早记载于唐朝的《新修本草》,也叫《唐本草》,是成书于此后的二三十年之时,不过,左少阳推测,既然这两味『药』能进入官方本草书的『药』材,肯定是『药』效已经获得官方认可,并被广泛使用的。所以在唐初,这两种『药』应该已经被使用了,但使用范围还不广。[]大唐小郎中68
左少阳是根据后事用方习惯来确定『药』材的,一般常用方剂中经常被使用的『药』物,而又能大量生产的,就划归需求量大的大宗『药』材。但那是后世的情况,唐初,这两味『药』刚刚作为『药』材使用时间不长,用到的方剂自然就不多。这却是左少阳没想到的。听老爹这么说了,有些不好意思,讪讪笑道:“那……,那就不种这两种了。先种别的。”
“哼!”左贵见状,知道左少阳其实压根就没想好要种什么,脸又阴了下来,端起酒杯咂了一口。左少阳忙夹了一夹肉放在他碗里。陪笑道:“爹,吃菜!”
左贵拿筷子夹起碗里这块肉,道:“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种『药』材也是这样,贪多嚼不烂,这也想种,那也想种,到头来一事无成!”说罢,将那块肉送进嘴里,慢慢嚼着。
侯普对左少阳笑道:“岳丈大人说得一点没错,贪多嚼不烂,而且,刚开始没什么人手,多了忙不过来。你还是先种一两种,好活的,好卖的,能赚钱的,等赚了钱了,再扩大种别的。这样才行。嘿嘿。”
左少阳这个念头也就是今天才有的,所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此刻临时抱佛脚,想想只能选自己了解的品种种植了。他很庆幸自己在中医大学读书时,曾选修过《『药』用植物栽培学》,而且他读书从来都很认真,所以这课的一些内容还记得,仰着脑袋回忆,可是这样泛泛地想,哪里能想到什么,脑袋里空空如也。反倒是今天早上在千仞山上和苗佩兰两人采挖『药』材的情景浮现眼前,尽是苗佩兰挖到第一棵天麻时的喜悦。
天麻?对了,种天麻!
可是,天麻种植对温度、湿度要求都很高,人工栽培一般都是在室内或者温室里进行,要是在室外,为了避免阳光直『射』温度过高,还得搭棚遮阳。而且,天麻生长周期太长,得好几年,不能短期见效。还是别种天麻了,找个短期见效的好了。
可是,他想遍了自己会种的,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又适合在合州地区生长的『药』材,想来想去,只有种桔梗了,这玩意早在《神农本草经》就作为『药』材使用了,很多方剂都有,而且既可以当『药』,有可能当食物,是『药』食两用的『药』材,需求量很大。种植技术要求也不高,会种地就会种桔梗。还能跟农作物和其他适合的『药』材一起套种。唯一不太满意的,就是桔梗对土地要求稍高,要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而且还要向阳、背风,还最好是耕地。
左少阳对侯普道:“城外那些无主的撂荒耕地能种吗?”
“耕地?呵呵,绝了户的无主耕地都是朝廷所有的,不过,这些耕地朝廷都是对外出售的,鼓励购买。”
“听说二两银子一亩,是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