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群贤毕至(1/1)
与李四光相比,地理与气象学家竺可桢如今的名气更大,而且更受国府重视,胡卫东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他写了封信,但他却低估了竺可桢的那颗爱国之心。在看到胡卫东信中所说的“请问先生,气象学是在风调雨顺的江南作用大,照旧在灾害频仍的北方作用大?”后,竺可桢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觅得时机带着一向无条件支持他的家人来到了洛阳。这对苏区来说无疑是意外之喜,因为竺可桢不光是一位良好的科学家,照旧“民国四大校长”之一,如果思量到学校的基础,称其为民国时期最优秀的大学校长也不为过,胡卫东自然不会铺张他的这一良好才气,而竺可桢也没有令他失望,在其卓越的向导下,新建设的中原大学很快就成为海内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在理工科方面更是无以伦比
而王淦昌与童第周二人之所以接受胡卫东的邀请,除了不逊于任何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外,尚有着不能忽视的经济因素。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授虽然收入很高,却因为“城头幻化大王旗”的缘故而很不稳定,山东大学原本有韩复渠的鼎力支持,经济状况还好,但薛岳进军山东将其赶走后,给予山东大学的拨款马上锐减,再加上民国时期虽然大学西席人为很高,但科研条件却是普遍很差的,理工科的教授想搞研究的话,往往必须自掏腰包购置必须的实验器材(中央研究院条件要好一些,但却不是那么容易进的,而且远没有大学自由。),而由于民国时期实验仪器基本不能自产,海内要么基础买不到,即便有卖的也往往是天价,有时哪怕一台旧显微镜,价钱都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两年的年薪
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大学人为不能定时足额发放,对于严重依赖实验器材的王淦昌与童第周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噩耗,因此在胡卫东许诺给予他们每年十万元科研经费和基础的科研条件后,两人连忙绝不犹豫地震身前往洛阳,还同时带来了不少同事和门生,令胡卫东欣喜万分。
至于名医施今墨,由于人在北平的关系,胡卫东爽性开门见山地直接邀其面谈。民国时期是中医数千年历史中最为艰难的一段岁月,包罗鲁迅这样的民族脊梁都对其持全盘否认的态度,虽然其间因为施今墨治好了汪精卫岳母所患痢疾(西医束手无策)的缘故,中医免于遭到南京国民政府取消的厄运,但在强势的西医眼前,也仅能苦苦支撑而已。因此胡卫东所言在苏区给予中西医同等职位的允诺,对深爱中医事业的施今墨来说,实在是难以拒绝,尤其是如今的红军虽然实力还不能与**相比,却已经让人起源看到夺取天下的希望,一旦革命胜利,中医一定将在全国规模内恢复其应有的职位,这就更令施今墨憧憬不已。加之伟人“中西医团结”的思想与施今墨不约而同,因此他绝不犹豫地同意前往苏区开设中医院,与其同行的尚有不少平津一带的名中医,和他们不下百人的年轻门生。由其中原苏区的医疗卫生事业飞速生长,加上青霉素产量的不停增加,积劳成疾的毛泽民与张浩厥后都获得了有效的治疗,甚至不少兄弟队伍的同志也都闻风而至,历史上同样因为积劳成疾而早早退出一线队伍的徐海东等人也因此得以在抗战期间继续发挥才气
不外,大量西席与优秀学生的脱离,对于平津地域的高校来说无疑是庞大的损失,各校向导难免有所怨言,而且在一些传统的学者眼里,知识分子最好远离政治,放心教学研究。例如华罗庚的恩师熊庆来就起劲劝阻其前往苏区,因为凭证原定企图,华罗庚今年七月就要出国会见学习了,熊庆来认为以华罗庚的资质,到外洋学习几年后很有希望生长为世界一流的大数学家,放弃这个好时机,而去红军凭证地“疏弃学业”,在熊庆来眼中无疑是十分不智的。
虽然师恩深重,但华罗庚照旧坚持道,“如果国家亡了,再多的效果又有何用?红军是抗日的,帮他们就是救中国。而且学生一直认为,数学是要为生发生活服务的,而不是只能作为卖弄的谈资,此去洛阳正好是一个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应用于实践之中。而且数学与旁的学问差异,在那里都能研究,况且如果那位胡将军是实话实说的话,洛阳的条件也未必很差”
熊庆来知道这位自得门生素来极有主见,便叹了口吻,不再多说什么了。
在奔赴苏区的年轻人中,像华罗庚这样深思熟虑的并不多见,其中一大部门都只是一时的热血而已,随大流跟风的也不在少数。虽然豫西苏区的条件比陕甘宁边区好得多,但有一点照旧令他们难以忍受,那就是缺乏自由,话不能随便说、人不能随便见、地方不能随便去,这令那些年轻人怨声载道。但胡卫东这么划定自有他的原理,一来中国人向来缺乏保密意识,历史上无意中泄露出去的秘密数不胜数,只有以严格到近乎苛刻的保密条例才气只管制止泄密,并逐渐将这个缺点纠正过来;二来抗战时期情况十分恶劣,各方关系又十分庞大,加之红色党内“左”的思想仍有较大影响,在人们普遍神经紧张、甚至有些过敏的状态下,这些年轻人若是举动失当,很容易引起误会而害人害己,例如清华研究生熊大缜历史上就因此枉死,并牵连了一大批同学、同事和他的老师叶企孙
但胡卫东既然知道这段历史,自是不会坐视悲剧重演,他除了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之外,对于熊大缜等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也都给予了重点看护,纵然受到审查,胡卫东也保证他们可以继续原先的研究课题,制止了许多不须要的损失。加之胡卫东并没像历史上的组织那样完全凭证需要部署知识青年们的事情,而是兼顾了小我私家的专长与兴趣,使得科研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历史上因为凭证地需要而转行研究化工和弹药的熊大缜就得以继续研究他自大学期间就开始的红外成像课题,最终在胡卫东的眷注下生长为世界级的红外光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