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立志(1/2)
在王阳明看来,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即使有伟大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如果一个人立志要学习圣贤的心性修养,则迟早会达到圣贤的境界。如果每个人都能确定人生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坚持走下去,必将获得成功。
志向决定高度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对立志与人生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人若是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要把立志作为根本。”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决定了他的高度。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要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高,尽收天下于眼中的;而燕雀没有那么远大的理想,对能够触及榆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有了高远的志向,就有了成就事业的可能,所以立志是十分重要的。王阳明能成为一位洞悉心灵奥秘、闻名古今中外的心学大师,正是在其志向的引领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即便后来受到种种磨难,他也没有放弃。不只是王阳明,古往今来,每个有所成就的人物都为自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告诉自己要去哪里,然后才向着目标努力奋斗。
班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从小就胸怀大志,不拘小节。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班超因哥哥被聘为校书郎,而随同母亲一起来到洛阳。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便受官府的雇用,抄写文书,并以此谋生。为了将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很晚才睡。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班超特别愤慨;同时,他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五十多年,心中非常忧虑。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书,写着写着,突然觉得这份工作实在无聊,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来,将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大丈夫即便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家做贡献,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回应说:“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后来,他成为一名将领,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朝廷采取他的建议,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班超投笔从戎,建立了千秋功业,正在于他没有满足于抄抄写写,安稳度日的生活。他把自己的境界和志向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做出了名垂青史的成就。可见,有明确的人生志向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
王阳明认为:“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北宋思想家程颢也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也说:“男人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宋代文学家苏轼也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夫科曾说:“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即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伟人。”英国作家塞缪尔·迈尔斯也说:“人若有志,万事可为。”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成大事者都十分推崇志向对人生的引导作用。人生非常短暂,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不虚度光阴,就必须要立志,而且还要早立志、立大志。
坚持心之所想,最终将成为力之所及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王阳明作为宋明理学中“心学”的创始者,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他认为,立志就是心中念念不忘存天理。若时刻不忘存天理,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圣胎”。如此将天理时刻铭记于心,逐渐达到宏大神圣的境界,也是从心中最初的意念不断坚持并发展下去。
“心之所想”虽然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意识,看似虚无缥缈,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王阳明所言的“念念存天理”,就是用我们的意念影响我们的思维。当心存念想时,就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倘若心无所思,则难以排除杂念,容易陷入胡思乱想之中。
“心之所想”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在奋力追求成功的人生道路上,“想”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这份“心之所想”的动力,抑或受外界干扰而无法将之坚持到底,则难以发挥自身潜力,难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明朝后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期,此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徐霞客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历史、地理、游记之类的书籍,立志成人之后遍游国家的大好山川。
但是父亲去世后,老母亲无人照顾,徐霞客的游览计划被打断,终日闷闷不乐。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我留在家里。”母亲的支持,坚定了徐霞客远游的决心。
徐霞客有了勇气和力量,便辞别母亲开始游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湖、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胜,并且记录下了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时的惊险经历。几年后,母亲去世,徐霞客便把全部精力放在游历考察事业上。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在湖南茶陵,徐霞客听说这里有个深不可测的麻叶洞,便决心去探访。可当地人说洞里有神龙和妖精,没有法术的人不能进去。刚走到洞口,向导得知徐霞客不会法术,就吓跑了。徐霞客毫不动摇,独自手持火把进洞探险。当他游完岩洞出来的时候,等候在洞外的当地群众纷纷向他鞠躬跪拜,把他看成是有大法术的神人。
徐霞客白天考察,晚上就借着篝火记录当天的见闻。三十多年里,他走遍祖国南北,对曾走过的地方之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用日记体裁进行详细、科学的记录。徐霞客死后,他的笔记由他人整理而成闻名世界的《徐霞客游记》。
虽然很多人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为了愿望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也很少有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坚定地执行下去,因为总是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各样的干扰。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是心有所想的同时还要排除外界的干扰,要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让自己不断地朝着目标前进。虽然当我们想着“下次考试提高20分”、“一个月减肥10公斤”、“毕业后就要买房”的时候,自己都不太相信,因为这些都是身边无数人没能实现的目标。倘若就这样气馁了,放弃了,那我们距离成功将越来越遥远。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心之所想,清楚地告诉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只有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才能彻底抛开所有阻挠它实现的因素。最后,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我想”,都变成了“我要”、“我一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未必就是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大胆地坚持心之所想,方知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弃最初的念想。成功不仅需要奋力拼搏,更需要一份坚持不懈的动力支持。坚持心之所想,最终将成为力之所及。
立大志,做大事
先生曰:“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王阳明曾经对弟子说:“你们在这里学习一定要立下做圣人的决心,每时每刻都要有一种‘一棒打出一条伤痕,一掌打出一道血印’的精神,才能在听我讲学时,感到句句有力,印象深刻。如果整天糊糊涂涂地混日子,好似一块死肉一般,打也不知道痛,恐怕最终也学不到学问的精髓。回家后,还是只能把以前的老方法拿出来用,这样浪费时间,你们不觉得可惜吗?”
古语说得好:“志不强者智不达。”法国军事家拿破仑也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据此可知,确立远大志向是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环,有了目标才能奋斗,有了好的目标才能有好的收获。而只有把自己的志向和国家、民族连在一起,才称得上是大志;只有自己的国家独立了、富强了,个人才能实现自己的大志。
王阳明从小便胸怀大志,即要读书做圣贤之人。
一次,年仅12岁的王阳明在书馆里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持着怀疑的态度反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老师反问他什么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王阳明说:“读书学圣贤耳。”
王阳明在十二岁时便认为登第当状元只是外在的成功,而读书做圣贤则是追求内在的修养,才能够永垂不朽,才是第一等事。在大人们看来,年幼的王阳明有这样的口气未免有些张狂,甚至还带着点滑稽可笑的味道。但是这崇高的志向,对王阳明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他常常以此为标准来回答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最终开创了心学。
纵观历史,凡成功者均会立长志,即立大志。岳飞,从小就立下“精忠报国”的志向,纵使英年早逝,也成就了尽忠国家的夙愿;周恩来总理从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一位卓越的领导人,为振兴中华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向上,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