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廷议(1/2)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九,卯时二刻。
朱慈烺跟随在朱由检的身后,离开文渊阁,从侧门进入了文华殿。
文华门外的文武大臣,在内阁首辅陈演、内阁次辅魏藻德的带领之下,进入文华门,其中三品以上官员跟随陈演和魏藻德进入文华殿,三品以下官员则是在殿外肃立。
当然,六部的给事中以及在京城的监察御史,身为言官,也进入文华殿。
正月是京城最冷的时节,不断有北风呼呼吹过,那是刺骨的寒风,站立在殿内与殿外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眼看着陈演等人进入文华殿,肃立在御辇之下左首的朱慈烺,往前走了几步,转身带领众人给御辇之上的皇上行跪拜礼。
“儿臣(臣)拜见皇上。”
“平身。”
朱慈烺站起身来,往前走了几步,站在御辇之下,转身面向诸位大人。
陈演再次率领诸多大人,向朱慈烺稽首行礼。
“臣见过太子殿下。”
“免礼。”
简单的仪式进行完毕,站在朱由检身后的王承恩上前一步开口了。
“早朝开始,有事奏事,无事退朝。”
短暂的沉默来临。
应该说早朝几乎没有需要商议的事情,大明王朝的局势已经乱的不能再乱了。
李自成占领西安之后,于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称帝,建国号大顺,正月初五,李自成以皇帝的身份发檄文,欲率领百万大军进攻大明京城,正月初七,皇上与内阁商议,决定紧急情况之下调遣驻守山海关的边军护卫京城,正月初八,大顺军从陕西出发,出潼关前往北直隶,开始了进攻大明京城的战斗,情势骤然变得紧张,也就是这个时候,左中允李明睿早朝之后私下里拜见皇上,提议迁都南京,左都御史李邦华提议太子殿下前往南京监国。
北边的局势更不用说,松山之战大败后,大同、延绥、蓟辽等地的明军损失殆尽,朝廷在北方几乎无可以调用的兵力,更加要命的是,原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之后,居然投降了后金,为后金的皇太极和多尔衮出谋划策,转过头来进攻大明王朝。
不客气的说,整个北方朝廷唯一能够调遣的兵力,就是驻守山海关的边军。
可边军是那么好调遣的吗,山海关乃是大明朝廷抗击后金鞑子的屏障,一旦失去山海关,意味着后金鞑子可以长驱直入,直接进入北方,直接进攻京城。
相比流寇李自成,后金鞑子的威胁更大,再说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早就有了拥兵自重的味道,就算是皇上下旨予以调遣,也不一定乖乖的领兵前往京城。
可不调遣边军,则北方无可以抗击李自成和护卫京城的兵力。
至于说名气很大的京营,早就稀烂,没有任何的战斗能力。
局势已经到了这一步,朝中有些大人可能明白了,这大明王朝怕是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肃立在前方的朱慈烺,更加的清楚明白,还有两个多月时间,李自成就要攻陷京城,大明王朝将要轰然倒下,随之一同倒下的,有崇祯皇帝朱由检,还有他这个皇太子朱慈烺。
早不穿越晚不穿越,偏偏穿越到崇祯十七年皇太子朱慈烺的身上,这运气也是绝顶了。
穿越之前的朱慈烺,好歹也是国家的公职人员,正处级的领导,见多识广,虽然这样的穿越让他内心不爽,暗地里无数次的咒骂老天,不过一切既成事实,埋怨没有任何作用,反误了卿卿生命,所以接下来他需要做的就是冷静面对。
等死肯定不行,这不是朱慈烺的性格,他在争取,争取到对自身最为有利的局面,如果争取不到,那就只能够铤而走险,想方设法逃出生天。
按照朱慈烺对历史的了解,当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赶在李自成围困京城之前,迅速前往南京,首先保住性命再说,至于说到了南京该怎么做,那是下一步考虑的事情了。
当下最大的问题是,父皇朱由检猜忌之心太重,毫不犹豫的否定皇太子朱慈烺前往南京的建议,朱由检担心朱慈烺前往南京之后称帝,担心大唐马嵬坡事件在明朝爆发,一直到这个时候,朱由检还在幻想着抵御李自成的进攻,以为朝廷能够凭借吴三桂率领的边军打败李自成、护卫京城,以为凭着皇帝的天威,能够一呼百应。
朱慈烺可不能够有丝毫的幻想,时不我待,每耽误一天的时间,就意味着他这个穿越者朝着死亡的境地更近一步。
虽然仅仅穿越半个月时间,不过朱慈烺已经尽全力了,在母后前来探望的时候,朱慈烺不仅仅暗示了前往南京监国的想法,还隐晦的提醒母后,此事需要有朝中的重臣提出来,这样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然,最为关键的一步,还是朱慈烺亲自去争取,争取得到父皇朱由检的首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