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十亿人口工业化国家的历史使命2(1/2)
“此时的英吉利迫切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因为他们的市场需求太大了,生产效率制约了他们赚钱的速度。这就迫使人们绞尽脑汁来提高生产效率。”
“纺织业就是典型的例子,那时候的纺织机只能用一个纺锤,这种效率举全国之力也填不上市场的需求。”
“这时,就有人改良了纺织机,可以使用多个纺锤,纺很多根线。这种改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着这种纺织机的出现,生产单位便由家庭小作坊改变为工厂。每个人只需要做最简单的工作,生产的大部分活被机器所代替。这便是流水线工作。”
“此后,所有行业纷纷效仿,发明机器,建立工厂。连锁反应把技术革新和生产工厂化推向了高潮。”
大宋时空节点。
开封府垂拱殿。
赵匡胤收起了笑容,工业革命四个字让他提起了一百分的精神。
工业革命竟然有三次,而且后世已经在寻找第四次的路径了。
嗯。。。海洋霸权。
赵匡胤看到英吉利夺得了海洋霸主后的疯狂掠夺让他内心起了无限的贪念。
天幕刚刚说过,大宋此时的造船技术世界第一。
如果大宋是带着军队出海呢?也像后世英吉利一样掠夺世界,那带回大宋的将会是一场多大的富贵?
想想都让人流口水,这个时候还考虑仁义道德?有毛病吧?
仁义道德是对内,不是对外。
赵匡胤武夫出身,可没有如此迂腐的儒家观念。
此时,天幕给他的震撼还不止于此。
圈地运动直接就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啊。
之前赵匡胤心里就有想法,是否可以将农民引向工商业,为此他还向天幕发信息问了如何平衡农业和工商业的关系。
只是天幕似乎没有单独回话,而是直接通过视频给了他答案。
压下心中的激动后,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有足够多的工场来容纳失去土地的农民。
而足够多的工场生产出来的商品又要有足够多的销路。
销路的问题就回到了海洋霸权这里。
这就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
海洋霸权为大宋的商品开路,用商品将大宋所需要的财富带回来。
国内拿到海外回来的财富再继续扩大生产,招更多的工人。
那土地兼并的历史循环就破解了。
或许到了那个时候,地主都不愿意再囤积土地了,因为土地里种出的财富远远不及出海卖商品的财富来的多,来的快。
土地价格自己便会降下来,那时候朝廷可以借钱给农民买地,那些没有成为工人的农民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
如此,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就相应的也提高了。
此时无数的新想法在赵匡胤的脑子里出现。而另一边的赵普等人同样是沉浸在自己的设想中。
一场巨大的变革风暴开始在大宋的东京城里凝聚成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