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黄山山腹探险(三)(1/2)
最后一凡指了指一片神秘的区域给灵儿,他总感觉那片区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显得过于寂静了,与周边有点违和。
灵儿挣脱一凡的怀抱,转眼间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二妹把宝剑抱在怀中,不知道想着什么。二人都没有说话,但都警觉起来。一凡想起来了,这个时间点这个位置应该处于警卫的巡查区域,也此时并没有人迹出现。这就有点不正常了。
一刻钟左右,灵儿又从附近的树上跳落下来。她显得有点兴奋,用小手不停地比划着...有戏,灵儿发觉通道入口了!二人顿时来了精神,随着灵儿起身而动。
灵儿指引二人来到文殊台下方的雾海边缘。又冲二人比比划划,一凡心中了然:洞口就在迎客松山脚下的那片白茫茫的区域,其位置恰处于文殊台的正下方。与老王头所说的位置是吻合的。
一凡拍了拍自己的肩膀,灵儿会意马上跳了上去。二人一兽毫不犹豫地冲进那片雾海。
雾海内能见度很低,但这对一凡和二妹来说,影响不大。炼气士的六感本来就强,特别是一凡现在已经到了炼气期五层,闭上眼仿佛都能感知周围的事物。一凡感觉二妹的修为应该在炼气四层,虽然他没问二妹也没说,但一凡相信自己的感觉。
来到一线天的山脚起点处,灵儿拍了拍一凡的肩膀,又指了指右侧的密林区域,那里依旧山岚瘴气弥漫,山林只露出一个树顶。
二妹取出一粒丹药交给一凡,道:“这是破瘴丹,也是宗门常备的常见药,因为多数的宗门都隐匿在古老绵山林深处,山林间多瘴气,长期侵袭,对人身有害。我们只要吞食这粒丹药,长时间行走山林可确保无虞。灵儿倒是不需要,它们都可以以毒蛇为食,这个对大多数山林动物无影响,这也许动物进化的结果吧。”
关于瘴气的知识,一凡是知道的。
瘴气是多种疾病的综称,可能包括疟疾、痢疾、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沙虱病、中毒、喉科病、出血热、黄疸等。这其中有些病南北皆有,另外一些则具备南方特色,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疟疾,尤其是恶性疟,几乎是瘴气的“总代表”。 [1]元明清以后包括各种山林沼泽毒气、有害气体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反应。
古代人们对瘴气的认识非常有限,实际的致病的瘴气大多是由蚊子群飞造成的。大量带有恶性疟原虫的蚊子聚集在一起飞行,远远的看就像一团黑沉沉的气体。人畜被它们叮咬过之后,便会感染恶性疟疾。我们在电影中常常看到森林里乌烟瘴气过后,人就倒下了,实际上瘴气就是蚊虫群飞而成的,而这些蚊子能传播恶性疟疾。中国人称疟疾为瘴气,在意大利语当中,疟疾叫“阴风”,可谓如出一辙。中国西双版纳有几句民谣:“十人到勐腊,九人难回家;要到车佛南,买好棺材板;要到菩萨坝,先把老婆嫁”非常生动地描述了疟疾对人类的危害。
瘴气,是古代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广西素有“瘴乡”之称,正如《桂海虞衡志》所说:“瘴,两广惟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矣”,广西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是导致瘴气的主要原因,宋代壮医不仅对瘴气的病因病机有所认识,而且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并运用当地的方药进行治疗。壮医所说的瘴气包括许多疾病,并不是专指某一个病,故《岭外代答》说:“南方凡病,皆渭之瘴”,瘴气,壮医按发病季节分为青草瘴、黄梅瘴、新禾瘴、黄茅瘴;按症状表现及性质分为冷瘴、热瘴、哑瘴,在与瘴气作斗争的实践中,壮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除了唐宋时期的本草着作收载不少岭南治瘴的药物外,《岭南卫生方》记载了大量的岭南人治瘴经验,《岭外代答》则记载了壮族地区使用针刺疗法治疗热瘴的经验:“南人热瘴发一、二日,以针刺其上、下唇,……发瘴过经,病已入里而濒死者,刺病人阴茎而愈”。壮医对瘴气的认识与治疗,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可以说,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南方多瘴,瘴气是山林恶浊之气,发于春末,敛于秋末。各路的瘴气都是清明节后发生,霜降节后收藏,独有自南交(越南南部)以南以西的瘴气却不如此,可以说四时都有的。四时不绝,尤其以冬天、春天为最厉害,与别处不同。
发作情形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有形的瘴如云霞,如浓雾。无形的瘴或腥风四射,或异香袭人,实则都是瘴气。还有一种,初起的时候,但见丛林灌林之内灿灿然作金光,忽而从半空坠下来,小如弹丸渐渐飘散,大如车轮忽然进裂,非虹非霞,五色遍野,香气逼人。人受着这股气味,立刻就病,叫作瘴母,是最可怕的。有些地方瘴气氤氲,清早起来,咫尺之间人不相见,一定要到日中光景,雾散日来,方才能辨别物件,山中尤其厉害。所以居民晓起行路,必须饱食;或饮几杯酒,方可以抵抗瘴气,否则触着之后,一定生病。夏天甚热,挥汗如雨,但是居民终不敢解开衣裳,当风取凉,夜间就卧,必定密闭门户,这些都是为防有瘴气侵入的原故。
间歇热似乎多在夏季发生,疟疾似乎总在多水的池沼地区发生,严重肠疾多发地区的人似乎爱喝凉水。他们进一步观察,试图寻找其中的逻辑联系。例如,无论什么人进入池沼地区,都容易患疟疾。于是,人们猜测疟疾的病因是池沼地中的湿热之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瘴气”。不仅如此,由于许多传染病的发生地大都环境污浊,气味难闻,人们认为其病因是污浊之气,也称“瘴气”。所以,无论东方西方,古代医学家最初都认为传染病是由“瘴气”所致。古罗马着名的医生盖伦、中世纪意大利医生夫拉卡斯特罗和十九世纪德国医生海勒等在论述传染病时,都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瘴气”所致。中国古代医生也认为“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诸病源候论》),“南方岚湿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疟”(《景岳全书》)。但是,无论“瘴气”、“异气”还是“戾气”,都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只能间接说明它们的存在。对于古代医学家而言,他们摆脱了各病因说法,实为很大进步。但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进步,因为这些所谓的“气”没有能直接被科学家目证,即不能清清楚楚地看见真正的致病物,也就无法对其进行完全控制和预防,以及发现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二人吞食了丹药,又顺着灵儿手指的方向走进山林。
山林并不宽广,很快就到了灵儿觅得的山洞入口。同样是被藤条所遮掩。一凡经仔细辨认,这种藤名叫三叶毒藤,主要毒性物质为漆酚,可以经由接触过毒葛的衣服、鞋子、工具或土壤,经由动物或经由燃烧植株产生的烟而传播。由于漆酚几乎不具挥发性,故衣服接触过毒葛一年之后再穿着,仍可能带有毒性。
不过洞口的毒藤似乎已经被人动了手脚,这自然躲不过一凡细微入神的观察。
“二妹小心,可能有人已经潜入了,我们进去后不要分开,一切小心。”一凡叮嘱道。
云清点一点头。二人一前一后踏入洞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