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徐老探讨六十年代的发展问题(2/2)
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以尝试小规模引入机械农具概念,组织村民改进现有农具结构,提高耕种效率。
对于工业,尽管当时条件简陋,但可以像书中强调的循序渐进规划产业链。先集中力量发展基础材料加工,再逐步向简单制造业拓展。
同时,城市规划上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像现在的大规模城市化模式,而是以小区域中心辐射周边乡村的方式,建立起自给自足又相互联系的经济圈。
徐老知道这一路必然充满坎坷,但只要精心谋划、谨慎实践,定能给六十年代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你看,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去发展那个年代,你该怎样去做?”徐老问赵明阳。
赵明阳其实早就想到了这一点,这两本书,都是他精挑细选,送给徐老看看而已。
不管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对六十年代进行建设,都是非常难得。
除非和他一样,有金手指。
但是徐老既然问了,就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徐老,想要按照您看的那本书里的模式,用来建设六十年代,也并非不可以。
但是,您想过没有,那个年代是集体所有制,我并不是说集体所有制不好,而是想要快速发展,就得打破集体所有制服,但是何其难?也不可能。
所以,只能从局部慢慢布局,就像是我在东田庄成立供销合作公司。
制度,还是集体所有制,但是您想过没有,成本有多高?特别是用工成本?因为,您知道吗,一个人,可以利用机械设备,种两百亩地,而这两百亩地,用人工多少?”
赵明阳只是给徐老打了一个比方,随后又说到“如果,承包到户,一个人,不用利机械设备的话,也可以管理十亩地,而集体干呢,是不是从中有偷懒得?所以我并不是说某个体制好与坏,而是,看怎样管理,如果用机械化辅助,您再想想。
其实赵明阳说的很清楚了,没有机械化生产模式,只能用人工,那样集体干活是不是,有偷懒的,所谓的能者多劳是不是同样一个意思?
能干的,实在的,不喜欢偷懒的,就奇不闲着的干,偷尖取巧的,看人行事的,就很轻松的混了一天的工分。
其实,干与不干的都挣同样的工分。
这样想想,能有积极性吗?
还有就是,如果,一家人,有几亩地,自己种自己收,是不是能带动积极性。
所以,赵明阳只能点到为止,没办法再说下去。
剩下的,就叫徐老自己分析吧,因为社会发展,总会有一个过程,曾经的摸着石头过河,证明了一切。
他希望,六十年代,能把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一步跳过去。
当然了这就是领导层的决策了。
因为那本书并不是只给徐老看的。他相信,这两本书他会带到六十年代。
徐老也会给,顶层领导去看,并且顶层领导,也会知道自己这个人。
也许现在就知道了。
徐老听着他解释后,很久没有说话,因为他明白赵明阳所说的,
因为他在书中也看到了时代发展中的弊端。
毕竟,中心思想在那里摆着呢。
其实,这件事儿对于赵明阳来说,已经不在他考虑范围了,因为他知道,社会制度,并不是随便能改得。
所以,也只能在那个年代的东田庄干点自己力所能及的。
他完全可以叫一个地方富起来,并且还是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发展的。
因为他可以做到局部的平均分配。
大多数必须按劳分配,因为这只是,村集体,涉及到的人员太少。
六十年代,如果全国按劳分配?不是说不行,是肯定不行。
集体所有制,指的是这一个工厂,都是每一个工人所有。
每一个工人都拥有厂里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