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明末大侠张名振2(1/2)
该年十月,正值秋高气爽之际,张名振得知鲁王朱以海竟被福建那心怀叵测的大军阀郑彩给强行挟持了。他心中顿时燃起熊熊怒火,毅然决然地率领着自己麾下的精锐之师,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向着清军所盘踞的昌国卫迅猛扑去。
昌国卫,那曾经在历史长河中默默伫立的地方,如今却成为了清军耀武扬威的据点,而张名振誓要将这一切打破。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清军终究难以抵挡张名振师出有名的攻势,昌国卫终于被攻破,张名振的部队浩浩荡荡地进驻到了健跳所。
健跳所,这片位于今浙江三门以东的土地,仿佛在迎接这位英勇的将领和他的将士们,他们在这里稍作休整,稳住了阵脚,宛如坚不可摧的堡垒。随后,张名振带着满心的喜悦与期盼,亲自将鲁王恭恭敬敬地迎至健跳,让鲁王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与安宁。
次年八月,时光悄然流转,为了能给鲁王寻得一个安稳的行朝之地,张名振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决绝的决定——行非常之事。他深知此次行动的艰难与危险,但为了鲁王的尊严和前途,他毫不犹豫地率部踏上了突袭舟山的征程。
舟山,这座美丽而富饶的岛屿,此时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岛上存在着只承认隆武政权、对鲁王政权不屑一顾的黄斌卿。当张名振的部队如同闪电般降临在舟山之时,黄斌卿及其手下顿时陷入了慌乱之中。
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张名振凭借着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将士们的奋勇拼搏,斩杀了黄斌卿,让那些顽固不化的势力为之胆寒。鲁王终于得以在舟山驻跸,他满怀感激地晋封张名振为太师,以此表彰他的赫赫战功。
以舟山为坚实的基地,张名振开始大展拳脚,四处招揽士卒,仿佛一颗璀璨的星辰吸引着无数有志之士前来投奔。他的队伍日益壮大,士气高昂,宛如一股蓬勃的力量在东海之滨蔓延。与此同时,他还密切配合着郑成功,共同向那企图阻碍他们的郑彩部发起猛烈的攻击。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郑彩部节节败退,张名振的气势更是大盛,坐拥十万之众,宛如一头威震四方的雄狮。
1651 年八月,清军仿佛嗅到了胜利的气息,倾巢而出,大举攻打舟山,妄图毕其功于一役,将张名振及其所守护的一切彻底摧毁。舟山的上空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但张名振和他的将士们并未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他们严阵以待,准备迎接这场生死之战……
张名振向来以勇猛无畏而着称,他心中一直坚信清军水师不过如此,凭借着舟山那宛如天堑般的蛟关之险,便轻率地做出了分兵出击的决定。他或许是过于自负,觉得自己定能轻松击退来犯之敌,却未曾料到清军竟会使出偷渡这等阴险狡诈的手段,悄然突破了那看似坚不可摧的蛟关防线,如猛虎扑食般攻占了舟山这座重要的城池。
彼时的张名振,刚刚在崇明大败清军,正踌躇满志地准备乘胜追击,直取吴淞,为国家和家族立下更大的功勋。然而,当那令人痛心疾首的舟山失陷的消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击中了他的心。他猛地跺足捶胸,那悲痛之情仿佛要将他的心撕裂开来,忍不住大声痛哭道:“臣误国误家,死不足赎!”那悲怆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他心中充满了懊悔和自责,甚至产生了投海自尽以谢天下的念头。若不是那些忠心耿耿的部将死死相劝,恐怕他早已投身大海,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年的十二月,张名振不得不扈从着鲁王离开浙江,前往厦门,去投靠郑成功。一路上,他心情沉重,脑海中不断回想着舟山失陷的那一幕,心中满是苦涩。
当他们来到厦门,见到郑成功时,郑成功对张名振的一意孤行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他当场严厉责问:“汝为定西侯数年,所作何事?”那质问的声音如同重锤一般敲击在张名振的心上,让他无言以对。片刻之后,张名振缓缓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朗声应道:“中兴大业。”他的声音虽不大,但却蕴含着无尽的决心和信念。
郑成功听后,不禁冷笑一声,再次问道:“大业安在?”他似乎并不相信张名振口中的“中兴大业”,眼中透露出一丝怀疑和嘲讽。张名振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如果成功,那辉煌的战绩便如璀璨星辰般在历史长河中历历可见,仿佛每一场胜利都化作了闪耀的光芒,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而因为未曾成功,那些未能书写在宏大篇章里的故事,却只能无奈地寄托于那方寸之间的记忆之中。这方寸之间,承载着无数未竟的梦想与遗憾,仿佛是时间遗忘的角落,默默诉说着曾经的拼搏与挣扎。
郑成功猛地一拍桌案,心中的怒火如同火山喷发一般瞬间燃起,他怒视着前方,大声问道:“表达于哪儿的方寸之间?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与决心?”那眼神中透露出的疑惑与不甘,仿佛要将眼前的一切都看穿。
张名振则毫不畏惧,怒目相对,脸上依然保持着那份从容与坚定。他缓缓答道:“就在背上。”话语刚落,他毫不犹豫地扯裂了身上的衣裳,转过身来,将背部展现在众人面前。那一刻,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背上的四个字——“赤心报国”。这四字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深深刺入人们的眼帘,长径寸许,仿佛已经融入了他的肌肤之中,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郑成功看着那背上的字迹,眼中的怒意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沉思。他默默地凝视着张名振,仿佛在这一刻,他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顺治十一年(1654 年)正月,张名振率领着数百艘大海船,宛如一支勇猛的舰队,浩浩荡荡地溯长江而上,一路劈波斩浪,直逼镇江。在金山脚下,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设醮仪式,为期三日。在那庄严的氛围中,他遥望着远方的孝陵,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思念与忠诚。泪水在他的眼眶中打转,最终忍不住夺眶而出,滴落在地上,仿佛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宣泄。
随后,他毅然拿起笔墨,在那陡峭的绝壁上题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诗云:“十年横海一孤臣,佳气钟山望里真。鹑首义旗方出楚,燕云羽檄已通闽。王师枹鼓心肝噎,父老壶浆涕泪亲。南望孝陵兵缟素,会看大纛祃龙津。”
那字体刚劲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仿佛要将他的心声传达给天地万物。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更是展现了他那勇往直前、不畏强敌的豪迈气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