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洪承畴经略西南1(1/2)
顺治十年五月,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就在这个美好的时节里,洪承畴迎来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重大任命——西南五省经略!此消息一出,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众人皆知,这位降清的明朝经略大人从此又回到了在明朝时候的飞黄腾达之路,其官职如火箭般飙升。
首先,他被封为太保,紧接着太子太师的高位又降临到他头上。虽然此时顺治根本就没有立什么太子,但却使得他在朝堂之上的地位愈发尊崇。随后,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的头衔也收入囊中,彰显出他在文化领域的卓越才华。而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职,则赋予了他掌控军事与监察大权的能力。
如此众多且重要的职务集于一身,洪承畴所肩负的责任自然也是极为繁重。他需要全面负责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的军务以及粮饷事宜。为了确保他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清廷特意颁发了一道敕书给他,并明确表示:“一切剿抚之事皆由你来定夺,只需事后上报即可。”
这份敕书给予了洪承畴极大的自主权,其权力之盛,甚至连那些八旗满洲的亲贵将军们也不得不听从他的调遣指挥。
洪承畴管辖的地域范围极其广阔,涵盖了湖广、江西、广西、云南、贵州整整五个省份。相较于他昔日在江南招抚时所管理的区域,如今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如此,随着管辖范围的扩大,他手中掌握的权力也变得更为强大。五省之内的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各级官员,无一不对他言听计从。
他手中所掌握的便宜行事之权可谓广泛而巨大。例如,他拥有调动朝野上下、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的所有文武百官前往“军前及地方”的权力。
不仅如此,对于其所辖范围之内各个省份的文武官员,不论是升职、调动、补缺,还是调任等事宜,皆由他一人说了算。
甚至那些文官五品以下以及武将副将以下的人员,如果胆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他有权先将其斩首示众,然后再向朝廷禀报。
总而言之,但凡与军前事务相关之事,只要是他想要任用之人,便无人能够阻挡,就连吏部和兵部都对他无可奈何。
而且,当他需要钱粮时,户部必须即刻满足他的需求,不得有丝毫的拖延。长此以往,六部几乎成为了专为西南军前服务的衙门。
洪氏牢牢地掌控着军事、政治、刑法、财政等诸多重大权力,其手握的兵权之重,在当时简直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这也反映出清廷在西南面对李定国为代表的大西军已经陷入绝境,毫无其他选择可言。洪承畴此番奔赴湖南,根本没有任何退路可寻,唯有拼死一战,方才有一线生机。这个生机不仅是满清的生机,当然也包括洪承畴的,这一次要是失败了,南明那边洪是回不去了,满清那边他也没有出路了,只有死路一条。
顺治十年闰六月初五,阳光洒落在古老的京城,洪承畴征调五十余艘坚固的船只。这些船只一艘接着一艘停靠在运河码头边,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征程。
与此同时,一千多名随行官兵整齐列队,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
而那些矫健的战马,则被留在陆地上。它们嘶鸣着,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征途。就这样,船队沿着蜿蜒的运河水道缓缓前行,而马匹则在陆地奔腾,二者齐头并进,一路向南,直奔湖广而去。
先是运河,然后又是长江,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洪承畴率领的队伍终于抵达了武昌。此时已是十一月初十,冬日的寒风凛冽刺骨,但洪承畴心中的热情却丝毫不减。稍作休整后,他又继续挥师南下,朝着湖南长沙进发。当春风拂过大地,带来勃勃生机之时,洪承畴于次年春天的三月十二日抵达了长沙。
早在离开北京之前,洪承畴便深思熟虑,提出了一套具有鲜明倾向性的战略思想。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五省经略的重任,使命重大。其目的不仅在于平定叛乱、剿灭流寇,更重要的是安抚百姓,让他们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面对众多南明军队的胁从人员,若只是一味地采取强硬手段进行围剿,恐怕难以彻底根除祸患。因此,他认为必须采用招安之策,将那些被迫跟随南明军队的人争取过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当然,对于那些“冥顽不灵、负隅顽抗”的南明军队头目,洪承畴也绝不手软。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不对这些顽固分子予以坚决打击,招安工作也很难顺利推进。所以,他制定的策略是以政治手段招安“胁从”为主,同时辅以“真剿”的军事镇压。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削弱南明抗清武装的有生力量和生存土壤,待时机成熟时,再发起决定性的军事决战,一举夺取最终的胜利。
要说起这一招啊,那可真是有着一段不为人知且惊心动魄的历史渊源呐!想当年,洪承畴在清剿高迎祥、张献忠所率领的农民军时,可是凭借着此招而声名远扬。这一招法犹如一把利剑,直刺敌人要害,令农民军闻风丧胆。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崇祯皇帝实在是太过心急了些。就在洪承畴即将彻底歼灭张献忠以及高迎祥的继承者李自成之际,一道圣旨突然降临,将他调离前线,命其赶赴辽西与皇太极展开激战。如此一来,原本大好的局势瞬间发生逆转,给了张献忠等人喘息之机,并得以重新崛起。
事隔不过十多年,如今洪承畴再次面对已然脱胎换骨的大西军。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毫不犹豫地再度使出了当年的那套看家本领。由此可见,他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战局把握之精准,简直堪称神来之笔!不但与清廷当时的总体战略走势如出一辙,更是战略相持阶段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