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多尔兖也搞不定(1/2)
【随着自己的亲弟弟多铎一死,多尔兖不仅在政治上失去了一条胳膊,而且此时顺治小皇帝也开始长大了,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多。
如果是一般的权臣,那么这个福临早就死很多次了,毕竟努你哈赤的孙子还是很多的!
但多尔兖却舍不得下手杀死这个侄子,这毕竟是多尔兖付出全部心血培养出来的比亲儿子还要亲的“儿子”。
尽管多尔兖对顺治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感并不能改变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顺治作为皇帝,自然会追求更大的权力和独立,而这与多尔兖的地位和权威必然会产生冲突。
虽然多尔兖可以将顺治当成了亲儿子,但顺治作为皇帝却必然要与这个权臣发生矛盾,这是皇权之下不可避免的结果。就算亲生父子也不行,何况是叔侄间呢!这种矛盾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制度和利益的冲突。
说到底,还是因为多尔兖一直觉得福临只是一个小孩子,根本没有能力去处理好国家大事,所以他一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福临。
这种心态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许多皇帝与太子之间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些皇帝往往认为自己的儿子还年幼无知,需要他们的指导和保护。即使这个太子已经成年甚至当上了几十年的太子,他们依然视其为小孩子,不愿放手让其独立执政。
然而,多尔兖与顺治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父子或君臣关系。事实上,顺治才是真正的皇帝,而多尔兖则是辅佐他的摄政王。但多尔兖却错误地将顺治视为一个孩子,并试图掌控一切权力。这种做法无疑会引起顺治的不满和反感,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和皇帝,他渴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这样的情景不禁让人想起明朝时期的张居正与万历皇帝。尽管万历已经年满二十,但由于张居正的强势,他不得不屈服于这位权臣。这种被压制的感觉对于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更何况是身为皇帝的顺治呢?因此,顺治对多尔兖心怀不满也就不难理解了。】
******
万历皇帝坐在龙椅上,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他知道,自己当初对张居正的态度或许有些过分,但那也是为了维护天子之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中的一丝愧疚逐渐浮现。
尽管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但他也明白,张居正毕竟为大明立下了赫赫大功。于是,他暗自决定采取一些措施,以弥补对张居正家属的亏欠。
万历皇帝下令,将张居正的家属从流放地释放出来。他还准备亲自召见了张居正仍然活着的儿孙们,给予了他们一些赏赐和官职。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宽容和大度。
同时,万历皇帝也在朝廷上为张居正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他知道,这样做不仅是对张居正的一种补偿,更是为了稳定朝廷的局势,以便为他即将对满清的反击做准备。
*****
【我们不能小瞧孩子们,别认为他们年幼无知便不在意其感受。等到长大后,他们自然会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实际上,这种观念是对孩子的轻视。
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如果大人们不重视你,你能接受吗?多尔衮行事向来不向小皇帝禀报,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多余。在他心中,作为摄政王,只要将所有事务处理妥当即可。
甚至连多尔衮诛杀豪格一事也未曾向小皇帝禀报,在他想法中他不是杀了福临的亲哥哥,而是除掉了一个能威胁顺治皇位的人。但福临只看到自己的哥哥被杀了,甚至怀疑自己何时会有这一天!这件事成为了小皇帝与多尔衮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更何况多尔衮和皇太后的关系,实在是让顺治小皇帝感到非常不满。
不满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多尔衮限制了顺治小皇帝与母亲相见的次数,这使得年幼的顺治小皇帝对多尔衮心生怨恨。对于一个如此年轻的孩子来说,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不能见到妈妈,所以只能将怒火发泄到多尔衮身上;
另一方面,随着顺治小皇帝接受了汉人的教育,他开始逐渐明白一些事情,并对多尔衮与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满情绪。甚至他觉得多尔兖对自己的一切“好”,都是自己母亲用……换来的,这对于一个依赖母亲的男孩子是一种奇耻大辱!
由于这种天生的权力与亲缘关系,多尔衮和顺治小皇帝之间要实现和解确实困难重重。然而,多尔衮仍然在努力尝试。毕竟,他自认为是摄政王,而且被封为睿亲王,具有卓越的智慧。因此,他坚信这些小小的问题应该能够轻松解决。但其实他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山西突然爆发了姜镶之变!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给了多尔兖一个离开北京,离开一个是非的机会。于是,多尔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法:离开北京,前往山西战场亲自指挥作战。
这一决定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要知道,自清军入关六年来,无论是面对强大的李自成还是顽强抵抗的南明势力,多尔兖都能稳稳地坐镇北京,从容不迫地指挥战局。
然而这次,他却亲自踏上了征途,这与他一贯作为摄政王的身份和职责似乎有些不符。人们不禁猜测,多尔兖是否真的需要亲自出马呢?难道没有其他更合适的将领可以代替他吗?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