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睿亲王多尔兖(1/2)
【满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被满清打得透不过气的南明来说,简直就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作为满清实际统治者的皇父摄政王多尔兖去世了!他年仅三十九岁,却给清朝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大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多尔衮诞生在建州左卫赫图阿拉城。这个孩子,注定要在未来的岁月里掀起波澜壮阔的风云。
清太祖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多尔兖的生母、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从此,年幼的多尔兖与同父同母的阿济格、多尔兖、多铎一起,踏上了充满坎坷的人生道路。
在天聪二年(也就是明朝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的时候,年轻的多尔衮跟随接替努尔哈赤成为后金汗的皇太极一同征讨蒙古察哈尔部中的多罗特部,并在此战中表现出色,因此获得了“墨尔根戴青”这一赞誉,意为聪明的统帅。而就在同一个月的月底,年仅十六岁的多尔衮被任命为镶白旗旗主,开始展现出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
皇太极曾经对多尔衮说过这样一句话:“朕对你的喜爱程度超过了其他所有的子弟,好马、华丽的衣服以及美味佳肴都优先赏赐给你。”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皇太极对多尔衮的重视和偏爱,也表明了多尔衮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
天聪七年(明崇祯六年,1633 年),皇太极召集了诸位贝勒和大臣们一起商议讨论后金接下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也就是要在明朝、朝鲜以及察哈尔这三个目标中决定首先进攻哪一个。
这时,多尔衮极力主张将征讨明朝作为首要任务。他站在动摇明朝统治根基并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高度,向皇太极提议每年趁着谷子成熟的时候深入明朝境内,围困燕京并拦截其援兵,摧毁他们的屯堡,不断消耗明朝的国力。多尔衮的这个计策得到了皇太极的认可和采纳。
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1636 年)大年初一,新年庆贺大典热热闹闹地开始啦!多尔衮一马当先,领着各位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年四月,皇太极称帝,国号改为大清,年号也变成了崇德。论功行赏的时候,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在六位王爷中排到了第三位,那时候他才二十四岁!
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 年)八月二十三,皇太极让睿亲王多尔衮当“奉命大将军”,去南边打明朝,由于山海关以外的地区仍然有大量明朝的军队驻守,因此多尔兖选择了绕道蒙古地区,跨越长城,一下子就打下了 36 座城池,还招降了 6 座,俘虏了人畜 26 万!
崇德五年至崇德七年的松锦之战中,多尔衮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这场战役的胜利也让多尔衮的威望大增。
皇太极将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由多尔衮统摄。多尔衮深知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推荐有才华的文臣担任要职。在他的举荐下,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一批优秀的文臣得到了升迁,得以发挥他们的才智,共同辅佐皇太极治理国家。
多尔衮还向皇太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建议。经过深思熟虑后,皇太极决定采纳这些建议,对政府机构进行重大改革。这次改革确定了八衙官制,使得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高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此外,多尔衮在统辖六部期间,负责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事务,就连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由他之手任命。
这段时期的经历为多尔衮日后的摄政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通过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和执行,深入了解了朝政运作和官员选拔任用制度,为他日后的执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同时,他也赢得了众多大臣的支持和信任,为他未来的政治生涯创造了有利条件。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皇太极的病情突然加重,生命垂危。尽管太医们竭尽全力,但最终还是无法挽救这位皇帝的生命。
皇太极的猝死让整个朝廷陷入了混乱之中。因为他在世时并未立下嗣子,所以谁将继承皇位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当时的形势异常复杂,各方势力都在争夺着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力宝座。
此时,作为努尔哈赤时代四大贝勒之首的礼亲王代善已经年过花甲,他早已不再过问朝政之事。而其他两位大贝勒——莽古尔泰早在两年前就去世了,而阿敏也在更之早之前就被皇太极以各种理由除掉了。这样一来,最有实力竞争皇位的只剩下了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两人。
两黄旗的大臣们都巴望着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能继承皇位,这样就能继续保住两旗的优越地位啦。
多尔衮文武双全,那可是没得说的,而且他身后还有两个勇猛善战的兄弟阿济格与多铎,再加上两白旗的强力支持。
八月十四号这一天,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人,全都跑到了崇政殿,要开个会来决定皇位到底归谁。最后呢,矛盾就集中在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多铎为首的两白旗身上啦。两边争来争去的,谁也拿不定主意。
在当时,满清政权面临着一个比南明更复杂而艰难的局面:两黄旗和正红旗坚决支持豪格即位;而两白旗则坚定地站在了多尔衮一方。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多尔衮强行称帝,势必会引发一场血腥的内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