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假心招魔,魔主计吞禅(2/2)
法,就如同头发丝那样众多。外在的各种法,就如同身体有仪容,没有法就是失去了礼仪,在文章开头从众多大臣口中提出“失仪”这两个字,是非常清晰明白的。但是诸法空相的妙处,不是执着于世俗之法的人所能理解的。大臣说“不知道”,君主说“果然不知道”,各自眼中泪汪汪的,实在是可悲可叹。等到国王悔悟不再杀生,全国都皈依佛法,把“灭法”改为“钦法”,这就是“佛无坐相,无住生心”的宗旨。因为执着于法就是灭法,不执着于法就是钦法,所以执着于坐禅就是执着于坐佛,执着于坐佛就是杀佛;执着于法就是执着于住心,执着于住心就是魔心。长老在马上欣然说道:“悟空,这一法非常好,大有功劳。”已经可以看出万法归一,处处都符合道的气象。沙僧接着说:“哥啊!哪里能找到这么多的整容匠?”在世俗之法中被称为“失仪”,在佛法中被称为“整容”。看起来似乎是相反的,但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法就是这样不可拘泥。这就是法没有固定的本体,能够变化神通,运用都根源于内心的妙处。
行者说了一遍,急忙提出《多心经》的四句《颂子》,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说:“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懈怠,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这个“心”字,就是前面两篇所关切的要点所在。
猿(孙悟空)对应申金和水,猪(猪八戒)对应亥木和火,他们相克但实际上又是相辅相成的。孙悟空勤劳而猪八戒懈怠,因为孙悟空劳累而对猪八戒的懈怠心怀嫉妒,因为猪八戒的懈怠与孙悟空的勤劳相比而产生了欺骗;下面正是因为懈怠而不诚心导致出现差错,以至于风雾突然产生了。“八戒躲懒,行者哄以妖为善,雾为气,蒸米饭,面馍馍,菜蔬咸,吃不多;吃嘴的,见识有,马要搅,要草料,寻嫩草先喂马;只斋俊,不斋丑;口中哼‘上大人’。”彼此都言不由衷,互相欺诈,这就是所谓的好吃懒做、口是心非,难道不就是落入了群魔的圈子阵中吗?如果不是行者回心返照,暗暗地进行救援,那么因为隐匿欺骗、破戒,性命就难以逃脱。所以我们心中只要有一念的至诚,那么群魔就会退避;只要有一念的虚妄,那么群魔就会现形。魔不是从外面来的,魔就是我们内心自己召唤出来的影子。试看行者和八戒欺骗说风雾明净,魔就收风敛雾来欺骗他们;行者和八戒要吃斋,魔就想要吃僧人;行者说蒸笼之气,魔就刷锅要蒸僧人;八戒和行者变成矮和尚、假行者,魔就变成假魔;行者用分身之术,魔就用分瓣梅花计;行者看到妖精败走,拨转云头,回到原来的地方,魔就败回本洞,高高地坐在崖上,默默无言;行者叫八戒为开路将军,魔就封小妖为先锋。诚心则禅为主而能吞噬魔,懈怠虚妄则魔为主而能吞噬禅,就像竿影和谷声一样,是混淆和消灭不了的。禅和魔,到底是一还是二呢?
最后写出唐僧被绑在树上,樵子也被绑在树上,各自诉说着侍奉君主和亲人的一段心事。树,有根本和枝叶,明智的君主和亲人是天地间的大经大法,忠孝是人的根本,都从心地的根本上生发出来,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虚假装饰。能够鞠躬尽瘁尽忠,让生者安宁、死者得到抚恤,不辜负君主的恩情,这才是取得真经;能够竭尽全力尽孝,对父母生养死葬,报答亲人的恩情,这才是拜得了活佛。如果不从根本的真性上去施行作为,而只是在外面进行矫饰和虚假的文饰,那就是隐雾山的艾叶花皮豹,倒拿着降魔杵而把禅给吞噬了。迷失了根本而披着艾叶变成了魔,这难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吗?三藏和樵子,能不伤心悲痛吗?从丹道角度对《西游记》第八十五回的评论
一、人物内心的阴阳冲突与调和
- 孙悟空与猪八戒的矛盾:从丹道角度看,孙悟空属金,其灵动与锐利象征着金的特质;猪八戒属木,他的憨厚与有时的慵懒体现木的一面。孙悟空对猪八戒的嫉妒以及他们之间的争吵,反映了金与木之间的冲突。金克木,孙悟空的锐利和勤劳对猪八戒的慵懒产生不满,这是阴阳不平衡的表现。这种内心的冲突在丹道中意味着修行者内心的阴阳之气未能和谐流转。
- 内心冲突对修行的影响:这种冲突导致了两人之间的不和谐,进而影响了整个取经团队的气场。就像丹道中阴阳失调会阻碍修行的进程一样,他们的争吵使得团队内部出现了不稳定因素,为魔主的出现创造了可乘之机。此时,唐僧师徒的修行状态受到了干扰,他们的心性被外界的情绪所左右,偏离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二、魔主的象征意义与考验
- 魔主的象征:魔主的出现是对唐僧师徒修行的一种考验。魔主象征着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遇到的强大的外部魔障和内心深处的邪念。他那诡异的法术和狰狞的外貌,代表着邪念的复杂性和难以对抗性。从丹道角度看,魔主的出现是因为唐僧师徒内心的阴阳失调,导致外界的阴气入侵,引发了这场危机。
- 对修行者的考验:魔主的攻击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挑战,更是对他们内心的考验。在丹道中,这意味着修行者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欲望和杂念。魔主的法术所带来的困境,如黑色雾气化作的毒蛇、魔法阵中的骷髅头和幻术等,都是对修行者内心的冲击,考验他们是否能够保持内心的清明和坚定。
三、《心经》与修心的关键
- 《心经》的意义:文中特别提到《心经》的妙旨,这在丹道中具有重要意义。《心经》强调的是对内心的觉察和认识,让修行者明白万法皆空的道理。它提醒唐僧师徒,只有保持内心的纯净和空灵,不被外界的表象所迷惑,才能真正地抵御魔障。就像在丹道修行中,心是万法之源,只有通过修心,才能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 对修行的启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等语句,深刻地揭示了修行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唐僧师徒需要从内心深处去领悟佛法的真谛,而不是仅仅依赖外在的形式和行为。在面对魔主的挑战时,他们需要回归本心,以内心的智慧和勇气去化解危机。这与丹道中通过内观、冥想等方式来调和身心、感悟大道的方法是一致的。
四、禅与魔的转化与修行境界
- 禅魔的关系:在本回中,禅与魔之间的相互转化体现了修行境界的波动。当孙悟空和猪八戒诚心修行时,禅为主导,能够抵御魔的侵袭;而当他们产生懈怠、虚妄之心时,魔就占据了上风。这在丹道中意味着修行者的境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内心的状态而起伏。
- 对修行境界的影响:禅与魔的此消彼长反映了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修行者能够保持内心的至诚和纯净,那么就能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达到更高的层次;反之,如果被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杂念所干扰,就会陷入困境,甚至倒退。这就像在丹道中,修行者需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精气神,以保持身心的平衡和稳定,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境界。
五、忠孝与根本真性
- 忠孝的内涵:唐僧和樵子被绑在树上,各自诉说着侍奉君主和亲人的心事。从丹道角度看,忠孝是人性的根本,是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需要坚守的原则。忠孝代表着对天地大道的敬畏和遵循,它是从心地的根本上生发出来的。
- 对修行的意义:在丹道中,只有从根本的真性上去施行作为,才能真正地与道相通。如果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忽视了忠孝等根本原则,而只是追求表面的形式和技巧,那么就会像文中的艾叶花皮豹一样,迷失了根本,陷入魔障之中。这提醒修行者,无论是在修炼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忠孝等道德原则为基础,从内心深处去践行,才能真正地达到修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