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历史铭记,太尉曹爽(2/2)
司马懿,魏国之柱石,智略深沉,数度挫败蜀军,今竟陨落沙场,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密函之上,细节详实,证据确凿,不由人不信。
魏明帝闻讯,亦感难以置信,悲痛欲绝。他深知司马懿对于魏国的重要性,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代名将竟如此猝然离世,令人扼腕叹息。此等损失,无异于折断了魏国的一只臂膀。
魏都之内,群臣议论纷纷,有的哀叹国失栋梁,有的则对诸葛亮的智谋感到敬畏。魏帝即刻派遣使者前往前线,一方面确认战报真伪,另一方面安抚军心,稳定战局。
朝堂之上,魏帝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魏国上下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蜀国的战略态势,调整防御布局,以防蜀军乘胜追击。
“司马公一死,如断我一臂。诸位有何良策?”魏帝目光扫过众人。
一位谋士上前道:“陛下,当务之急是稳定军心。可派大将张合率部镇守边境,以防蜀军来袭。”
数日之后,前线使者风尘仆仆归来,带来了更加详尽的战况报告及司马懿阵亡的确凿证据。朝堂之上,一片肃穆,众人皆感世事无常,英雄迟暮。
魏帝亲自祭奠司马懿,追封谥号,以表其功。
随后,魏帝身着龙袍,端坐于太极殿上,群臣分列两侧,气氛庄重而肃穆。
随着宦官尖细的嗓音响起,宣布新任太尉的诏书被缓缓展开。诏书中,魏帝对已故太尉司马懿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随后,魏帝亲自宣读了新任太尉的姓名——曹爽,并详细阐述了其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理由。
在群臣的瞩目下,曹爽缓缓走出队列,跪拜于地,双手接过象征着太尉权力的印绶,心中既有激动也有责任感。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国家的安危,更是对先太尉司马懿遗志的传承与发扬。
曹爽,大司马曹真之子,景初三年,魏明帝赐封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与司马懿一同被选为托孤大臣。
随着少帝的即位,曹爽更是加侍中,改封武安侯,权势达到了顶峰。如今加封太尉,权倾朝野,无人能与之抗衡。
此时的曹爽意气风发,他的权势和地位已经无可匹敌。在朝堂之上,他一言九鼎,无人敢违背他的意愿;在军队之中,他拥有绝对的权威,士兵们对他唯命是从。
然而,权力的巅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曹爽的专横跋扈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嫉妒,他们暗中策划着推翻他的统治。而曹爽却对此毫无察觉,沉浸在自己的权力欲望之中无法自拔。
随着仪式的结束,曹爽在魏帝的示意下,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旨在整顿朝纲、加强中央集权,并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曹爽采取了温和的手段,巧妙地调整官员的职位,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不仅提高朝廷的效率,还能防止一方独大,维护国家的稳定。
在整顿朝纲方面,曹爽注重选拔有才能、忠诚的官员。他亲自考察各级官员的政绩,对于那些贪污腐败、无能无为者严惩不贷,同时大力提拔那些清正廉洁、能力出众的人才。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清除了朝廷中的一些害群之马,趁机安插了自己的亲信。
曹爽不顾群臣劝阻,一意孤行出兵伐蜀,他心中充满了自信和决心。这个决定却让许多大臣感到担忧和不安。
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劝谏曹爽,认为此时出兵伐蜀并非明智之举。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蜀军实力强大,不宜轻易进攻。此外,国内局势尚未稳定,贸然出征可能会引发更多问题。但曹爽对这些劝告充耳不闻,坚持要亲自率领大军出征。
他坚信自己能够一举击败蜀国,取得辉煌的胜利。他甚至向群臣夸下海口,表示此次出征必定成功,让大家拭目以待。
曹爽带领着十万魏军队踏上了征途。一路上,他意气风发,信心满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攻打灵宝的战争进展并不如他所愿。蜀军的强大,超乎他的想象,给魏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朝廷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大臣开始质疑曹爽的决策,并对他的领导能力产生怀疑。这使得曹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这场伐蜀之战,在王志伟的雷霆万钧之势痛击下,以失败告终。
曹爽损失惨重,撤回魏都,颜面尽失。而这次失败也让他失去了一部分人心,为日后的政治危机埋下了伏笔。
一场新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