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尔滨战役(1/2)
四平一万俄军,战死六千,投降四千的消息传出去后,震惊全世界。
英法虽然舆论上对俄国颇多鄙夷,但心里清楚俄国不是怂货,之所以情绪上对俄国那么激烈,始终有一种叫做‘恐惧’的潜意识作用。结果一个遥远东方的新生力量,干脆利落的干掉一万俄军,怎么能不让人震惊。
军事胜利往往能给其他方面的谈判带来促进作用,英法两国的全权代表在贸易谈判上做出了大量让步。税率不要求5%,而是提高到了15%,对于税率刘勇强从来不在意,隔着这么遥远的距离,运输成本占一大半的情况下,自由贸易不是不能做。但他要的是对等,我低关税,你也得低关税,你玩高关税贸易保护,跟我这喊自由贸易,玩蛋去。
因为此时有求于英法,有求于人时候达成的协议,是很难公平的,所以他并不热心去谈,又不好回绝,又因为有求于人所以不能决裂,就只能拖着。等这场战争结束之后,双方恢复平等的状态后,才好谈判。
当然,作为回报,又出让了一部分利益。
找英国裁缝帮忙设计了一套军服,基本就是改了改英军军服的颜色,以灰色为主,佩饰一些亮眼的铜纽扣。然后订单直接发往英国,向英国纺织业订购了30万套不同规格的军装,以英国发达的纺织工业,大概在明年春天,十二万闽军就能完成全部换装。
允许法国在台湾开采煤矿。
并原则上承诺,台湾可以作为一个优先试点的,全面开放经济区。允许英法商人在全岛进行经济活动,但不允许传教。
这两项利益的出让,不知道能满足两个强盗的胃口多久,但今年应该能应付过去。
三月,沙皇终于收到四平战败的消息,眼睛一黑,险些晕倒。难道俄罗斯帝国在远东开拓的步伐也要因为受到英法的阻挠而失败吗?
亚历山大二世是一个很有作为,也很有能力的沙皇。他青年时期是学霸,受的是俄国贵族教育,俄国人的教育极不发达,但一直盛行贵族教育,顶级贵族能接受全欧洲最好的优质教育,所以上层能培养出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门捷列夫这样的顶级科学家,一些发明创造也不少,能紧跟欧洲一流步伐。只是缺乏普及教育,社会阶层拉的过大,下层的执行推广比欧洲慢的多。
一项发明在俄国诞生,很多只能是贵族们的兴趣爱好,无法转化成实际的成果。
俄国的这些缺陷,沙皇能不知道吗,只是他没有办法。
他接过来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也勇于负起责任。知道俄国最大的桎梏是农奴制,终于狠下心对这个亚卡捷琳娜大帝都不敢动的顽疾下手。改革至今才进行了五年,阵痛期绵长而煎熬,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既得利益者对他发动刺杀行动了。后来他短暂的一生承受了两百多次谋杀,最终在63岁死于一场炸弹袭击。
亚历山大二世从常识判断,是英法阻止了他。论东方的熟悉程度,俄国排第二,欧洲没人敢说第一。他们在康熙时候就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一直延续了两百年。两国间的贸易持续不断,俄国商团每三年能进一次北京。清廷宣传俄国是来纳贡的。
这些认识,让亚历山大二世根本不相信一个中国南方的省份,突然来了一批军队就能打败一万俄军。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表明,这个国家的军队早就彻底丧失战斗力,装备和训练水平比克里米亚时候的俄国跟英法差距还大,几乎停留在彼得大帝时期。沙皇还是想的保守了,如果他知道大沽口炮台上很多大炮还是明朝留下的,估计得气的发疯。
气,当然是生英法的气,都是英法干的,他立刻发出命令,要穆拉维约夫调查英法军官是否直接参与了这场战斗,是否亲自指挥了福建的军队。就像英法大沽口战役失败后,怀疑俄军进驻了大沽口炮台一样,沙皇也这么怀疑。
同时向正行进在西伯利亚的一批批援军发出命令,让他们暂时不要贸然进入中国境内,先去俄军堡垒集合。
之后传唤俄国外交人员,探讨体面结束战场战争的方法,讨论俄国能接受的底线。《尼布楚条约》肯定不用考虑,俄国吃下的土地,没有吐出来的道理。最低底线是《北京条约》,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那辽阔的土地他要定了,耶稣来了也要不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