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刑鼎未铸规已成(下)(1/2)
太阳落山后,村社里的人三三两两地走向了平日夜里听故事的地方。
村社中点不起虫蜡。
有一点油脂不如自己留着吃掉,哪里舍得用来照明。更别说如司城皇府苑中点燃的明亮的、来自齐国海中的鲛人油。
墨子和一人如同看客一般,也一同走了过去,想要知道适会怎么处理桑生这件事。
与墨子同行的人,墨者称其为摹成子。
摹成子是郑国人,在未成墨者之前,最佩服曾经的郑国执政子产,精通子产曾颁布的刑书。
子产谥号为成,摹成子便给自己取名为此,是说想要做子产那样的人,在墨者之中专管赏罚之事。
在子产颁布刑书之前,各国用的都是贵族掌握有最终解释权的秘密法。
所谓“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如果让氓隶知道了法律,那么便不能威不可测,贵族也就丧失了最终的解释权和判决权,甚至可能会有“刁民”拿出刑书上的条文说贵族的判决不对,这是万万不可的。
摹成子也是低级贵族出身,但却支持成文法反对秘密法。成为墨者之后,更是相信墨子所说的三表之规,制定法令要依照那三表。
在知道了桑生的事后,他也考虑了一些,但却怎么也找不出最好的解决方法,能够对有赏而错有罚。
今日就算墨子不叫他一起,他也会随着先生一同来看看,看看适到底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两人结伴而行,来到那间土屋外的篝火旁,和村社中的人打了声招呼,就坐在一旁烤火。
村社的人在忙完了一天的事,正在讨论桑生的事,几个人还为此发生了争论,有些竟然面红耳赤。
墨子忽然问摹成子道:“你看这里像什么?”
摹成子笑道:“先生不说,我也想说。这里倒像是当年在新郑附近的那些乡校。”
墨子想说的正是这个,微微点头。
当年新郑附近,乡校颇多。凡傍晚,总有城中之人相聚,或歌或酒、或论国政、或论君伯、或谈施政得失。
郑大夫然明对此很不满意,曾建议子产毁掉这些乡校,认为这样下去人们肯定会不安分,而且这些乡校之中总会传播一些激进的想法,动辄对七穆上卿或郑伯制定的政策加以评价。
然明的意见遭到了子产的回绝,并认为这可以知施政得失。
然子产逝后,郑国的乡校已经全部被毁,禁止再有这样类似的东西出现。
摹成子又听了一阵篝火旁的议论,评价道:“先生,这里又和曾经的郑之乡校不同。郑之乡校,各论东西,争执不休。这里虽然也有争执,但听他们这些人话中所依照的道理,又都是我和先生所熟悉的道义。郑之乡校,东西分别,各有其义;此间乡聚,东西之别,俱为一义之下。”
墨子仿佛没听到这番话,没有做出回答,而是盯着正在燃烧的篝火。
看着篝火中燃起的火苗,想着短短两日之内所见所闻,许久叹息道:“从昨日到现在,这处乡聚之所是第五件让我惊异的事了。”
他不知道想到了适和他无意中说起的哪句话,沉默片刻后忽然问道:“成,如今天下的墨者,有多少?”
他是巨子,自然清楚。
摹成子知道先生这么问必有深意,回道:“真正的墨者,即便不算胜绰那样的人物,四百有余。”
墨子又问:“若这四百有余,人人均按适这般行事,有他这样的本事,又能让这样的乡聚波及到多少地方呢?”
摹成子回道:“先生,若是公室公子不管,一人可让一甸之人聚如此。适有才智,更晓天志,有良种与赌斗来的金钱,还有磨盘连枷等物,用了半年。人的聪慧是天生的,但智慧和天志是可以学习的,良种是可以收获的,所以若按先生所说,三五年是可以波及到四百甸的。”
墨子嗯了一声,拿起一支木棍扔进火堆中,又问了一个在摹成子看来似乎和这件事毫无关系的问题。
“昔年太公望封于齐,地有多少宽广?”
摹成子没有思索先生为什么会忽然问这个,便随口答道:“不足五百甸。”
墨子正要继续问下去的时候,篝火旁有人喊了一声:“适来了!”
他是个信义之人,既说过只看不说,便真的只看不说,冲着摹成子点点头,示意让摹成子也不要说话。
风尘仆仆而来的适,早就看到了墨子。
但他知道墨子的性子,既说了只看不管,那就真的只看不管,所以也没有刻意去说什么。
篝火旁村社众人和适相处的久了,墨子名声极大,终究不如更亲近熟悉的适。
众人见适到来,纷纷嚷道:“适,桑生的事总要解决。”
“就是,六指总不能白白挨打?”
“要不是昨日墨翟先生亲来,你也会被打,那些种子可能都会被抢走。”
适一来,众人便让开了一条路,很自然地将适让到了篝火旁。
众人也不再是围着篝火形成一个圆圈,而是围着适成了一个扇面。
适压压手,众人也都安静下来。
“这件事是关乎到村社众人的,总要众人一起商量出个结果。但是又能怎么办呢?土地是君上的,授田与你们,你们并没有权力驱赶走他;刑罚又不是我们可以动用的;六指挨打也未必是桑生的本愿,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
六指跟在适的旁边,嘟囔了一句道:“他还说你害了他呢,说你是恶鬼呢。”
众人也很不满这番话,适笑道:“他说我是恶鬼,我便是了吗?”
村社一人站出来道:“那就这样算了?”
适摇头,说道:“我是这样想的。我先问一句,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什么呀?”
这样的话,适已经灌输过数十次。
一问,便立刻得到了几十个人共同的回答。
“当然是为了你常说的交相利。如今你只买了几头牛,村社人多分不过来,一些事也不是一家可以做的,所以要交相以利,互助为人便是为己。只是为了得利。”
墨子在一旁暗暗点头,心说这样的道理,即便是一些新入的墨者也未必能够想通,这些村社中人想的倒是透彻。
转念再想,又明白了造成这种区别的结果:村社的确是交相得利了,终究还是一个利字。
适听到这些人都这样说,便道:“我讲个故事吧。世上有这样一群牛,都是黑色的。这些牛彼此互助、犄角向外,抵御虎狼。忽然有一日,一头牛的毛色变成了白色……假使在这群牛看来,白色就是最大的罪恶,那么应该怎么惩罚这头牛呢?”
众人一想,便道:“那就将他驱逐出牛群。”
适道:“既然这个故事是这样的道理,那么这件事还没有解决吗?大家在此相聚,近是为了交相得利而互助,远是为了乐土将有一日实现。但桑生并不相信,那么大家就不再与他交相得利就是。”
“收回授田,那是公族的权力,所以公族可以用收回授田的方式惩罚。罚没钱财粟米,与军赋丝帛粟赋并无二致,所以那也是公族可以动用的刑罚。”
“对我们来说,交相得利,另其不能得利,便是我们可以施加的惩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