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缺资金“雪中送炭”打响第一枪(2/2)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去大学当教授,干嘛要接这个担子,好后悔啊……”
“呜呜呜……我是个软蛋,怂包,垃圾,人渣……”
……
“你有完没完?”孙经纬每天拉着董兴书喝闷酒,董兴书忍无可忍,冲着他叫道:“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至于这样吗?”
孙经纬眼睛一亮,拉着他道:“你有办法?”
为了拯救老友,董兴书只好厚着脸皮再去找赵长天。
“进口生产线的事我知道啊,”赵长天道:“引进的对象是美国墨克公司的酵母系统,不过,据我所知,他们的表达率只有2毫克/升。”
在后世,1989年9月,默克公司以700万美元的价格将重组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华夏,提供全套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设计、培训中方人员,而华夏负责购买设备、设施、建造工厂,建立两条生产线,年疫苗总产量为4000万剂。1993年,华夏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后世的媒体把这个行为简直吹上了天,认为极其伟大而感人,称当时墨克的总裁是白求恩再世,并夸张的说零利润的转让只是为了一个没有乙肝的中国。
但事实上,这种行为是墨克公司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当时的华夏根本没有钱去购买他们生产的疫苗,所以他们被迫选择了通过合作救助来开拓市场。毕竟也不是头一回干这种事,墨克公司的前任总裁也曾将疫苗专利转让给二战后的岛国。
他们没赚钱,但是也没赔钱。大型的药企非常明白长期利益与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这种交换所产生的信誉资产是难以量化的,通过这种方式,华夏市场的大门完全朝墨克公司打开,他们得到了声誉的回报,被称为最受尊敬的企业,业务也蒸蒸日上,成为全球第一大药企。
直到几十年后,华夏仍然是默克公司的重要市场。赵长天记得,那时研究者们做试验用到的昂贵的生化试剂很多都是从墨克公司购买的。
“2毫克/升不少了,难道你能够得到更多?”董兴书问道。
“还好啦,我们实验室构建成功的系统表达率大概8-10毫克/升吧。”赵长天轻描淡写的说道。
“你……你……”被深深震动后,董兴书顾不得形象,跳上去抓住赵长天的衣领拼命摇晃,咬牙切齿的吼道:“华夏应该有自己的疫苗!自己的!花那么多钱去购买外国人的东西,你好意思吗?那都是国人的血汗钱!既然你已经得到了表达系统,为什么不早点投入生产?你这个,这个……”
向来不习惯骂人的董教授舌头打了几个弯之后,骂道:“你这个败家子!不对,你这个……”
“冷静点。”赵长天推开董兴书,然后深深吸了口新鲜空气,口气好重,难道早上没刷牙?
“董主任,深入开发这种事请咨询王总,毕竟重组乙肝疫苗所有权归于擎天药业,我只负责上游开发,其他与我无关。”赵长天道。
赵长天非常非常不希望华夏购买墨克公司的技术,所以才会在回来后第一时间提出重组乙肝疫苗的项目,即使这个产品的所有权不属于他。
不过,王泽平很快就会发现,他得到的只有表达系统,但事实上,实验室的研制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下游的扩大生产和工艺才是最重要的环节。关于这个,赵长天会坐下来和他慢慢谈。
董兴书说的对,华夏应该有自己的疫苗!不止是疫苗,还有其他的生物药品和试剂,在往后的几十年,包括华夏在内,全球生物制药的市场基本都被老外牢牢占据,大家都以购买进口试剂和药品为荣,这种局面令无数专家扼腕叹息,他们想要扭转乾坤,然而大局已成,难以撼动。
这个局面是在八十年代开始形成的,赵长天就是要从现在开始准备,破局而出!重组乙肝疫苗就是打响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