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诸臣死难(1/2)
天道好轮回,非人力能为。一朝失势,纵是真龙可凭谁!
话说崇祯帝和皇后的尸棺放在东华门外祭奠了几日,并没个天子归天,天下共哀的势头。
李自成命人把他们挪到了紫禁城北,河边小庙暂厝,以便日后商量个处理办法,现下杂事千头万绪,实在没人有时间和精力去管这亡国夫妻的身后事。
朱慈烺本人不许离开营房,但是李继周被特批可以出营。
朱慈烺毕竟是前朝太子,有些需用刘宗敏的手下糙汉实在不懂。
于是刘宗敏拨了朱慈烺每月十贯宝钞的用度,命李继周专门采买太子之需。一来他是太子内侍,本就是照顾太子之人,二是他一个阉人,也不怕跑了。
至于说什么联系大臣之类的,就看看自城破以来这些朝廷大员的作为,连刘宗敏一个文盲造反头子都深深鄙视。他们能为一个自身难保的亡国太子效命?
虽然大多数朝臣投降了大顺,梦想着为新朝效劳,以继续他们的荣华富贵。然而国难之际,总会有人做那殉道者。
自李自成入城以来,大学士范景文跳井而亡,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大理寺卿凌义渠、兵部右侍郎王家彦皆自缢,余下各部官员、锦衣卫以及家属死节者数百。
朱慈烺以前读史,宋末崖山海战,陆秀夫携幼帝投海,随行十余万军民相继跳海,为大宋画上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句号。
反观大明的今日,仅仅数百人殉死!也许是因为大顺毕竟是汉人政权,而且南方尚在大明藩王臣子掌中,世道总还有个回旋吧。
可是朱慈烺也知道那个南明,没有南宋的命。
说来也巧,北宋为金人终结,大明虽为大顺终结,但终归是为大清做了嫁衣。
明人以为大清会和他的祖先一样满足于北方,甚至还幻想以清灭贼,坐收渔人之利。
南宋好歹是逃出一位皇子,上下齐心守住了江南一隅。
这南明却是一群藩王大臣争权夺利,互相倾辄,最终也没熬得几年。
大明永乐帝定都京师以天子御国门,崇祯帝殉难之时言国君死社稷,两代帝王造就了一个与历史上的前朝们不大一样的王朝。
朱慈烺从李继周处听得各种消息,唯有心中叹息。
以他未来的思维方式,他觉得这些人有些迂腐,尤其是全家赴难,简直惨绝人寰!
但是此时此地,以大明末代太子的身份,朱慈烺心中非常感动。
他在心里决定,有朝一日让他恢复了大明正统,一定要好好纪念这些忠臣。
气节,忠贞,坚毅…这些品格,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弘扬的。他们是一个民族的根、骨、魂,根在不死,骨在不倒,魂在则生生不息!
在感动之余,朱慈烺也在思考大明这些年的问题。
首先,后世的知识告诉朱慈烺明末气候反常,环境本就恶劣的陕西灾情尤甚。
其次,用兵不断,关外女真牵扯了大明大部分军事力量,随辽东的逐步丧失大明也耗尽了最后的军事力量。
还有,财政崩塌,党争不断,官僚系统腐败等等。
朱慈烺毕竟只是个初二学生,就算集合了两个青年才俊的知识,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也是毫无头绪。
“先不想那么多了,饭要一口一口吃。大不了我就舍弃这个腐朽的大明,从头开始搭建一个系统的王朝结构,为了我自己,为了国家,为了千千万万百姓能跳出王朝更替的历史宿命,我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朱慈烺暗暗心中发狠。
闲来无事,朱慈烺随手抓起一本李继周找来的盗版油印兵书――戚继光的《练兵实纪》。
戚继光后世大名鼎鼎,但在这大明却名气一般。
他的兵书并不怎么畅销,也多亏此处是兵营,才有这么一本印刷质量低劣的盗版书籍。
李继周也不亏是宦官,溜须拍马,投主子所好的本事是第一流的,愣是叫他从这废置兵营中淘来这么一件宝贝,献给了朱慈烺。
得了此书朱慈烺非常高兴,因为太子的记忆中经史子集看了不少,治国之策帝王心术的知识也有涉猎,唯有这军事知识白板一块。
堂堂一国储君,又身逢变乱时局,竟然不知兵事!明朝文重武轻可见一斑。
朱慈烺本人的军事知识全是来自电视剧,电影。
然而,中国古代战争片几乎都已经武侠化了,百人杀、千人斩甚至万人敌都不在话下,即使经典战争片三国演义也是成天武将单挑。
朱慈烺要是按着这样的剧本走上一遭,只怕出个场,他的大明之旅就全剧终了!
至于国外古战争片,也是凸显个人英雄主义,实在都是借鉴意义有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