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是天才,也是孤独的政治家(2/2)
“完了……第十名和第九名都没了,难不成我大清朝竟然没有名相上榜?”乾隆帝弘历,忍不住哀叹了一声。
苏治继续解说道,
“嘉靖十六年(1537年),
年仅十三岁的张居正首次参加乡试,
便得到了湖广巡抚顾璘的青睐。
顾璘称赞他为‘国器’,说他有将相之才。
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少年的看重,
顾璘甚至还解下腰间的犀带赠予他,
言行间无不充满对张居正的爱护和期望。”
“要知道,那时候的张居正还只是个十三岁的少年。
别说张居正了,换做其他学子陡然得到大领导的夸赞,怕是谁都会飘飘然吧?
想来顾璘也担忧如此天才少年会满足于这点成绩,不思进取,
于是他特意对主管乡试的官员说:
‘余以为莫若老其才,他日所就,当益不可知耳。’
意思是要多磨练磨练张居正的性子,
不要让他过早成功,而骄傲自满。
因为这番话,
原本十拿九稳的张居正,在那一年的乡试中落榜了。
一直等到三年后,他才重新考中举人。”
“对于此番因顾璘一番话而落榜,
张居正却并未心生怨恨,
反而对顾璘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已。
晚年时,他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感慨万分:
‘仆自以幼童,岂敢妄意今日,然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感忘。’”
“如果说落榜对未成年的张居正只是起了告诫,
那么其祖父张镇之死,则让他学会了警觉。
张居正因为少年神童,名声在外,
竟然引来了同龄人,第六代辽王的嫉妒。
后来在张居正登科后,
其祖张镇被辽王特召至王府,最终因过量饮酒而丧命。
这一件事,也让张居正明白了人心的复杂和残酷。”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张居正以二十三岁的年纪,成功考中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这是一项极高的荣誉。
因为庶吉士,通常是从二、三甲进士中挑选出的年轻且才华横溢的人,
他们是最有机会成为皇帝近臣的人,
同时,也是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
当时朝中大臣,大多喜好谈论诗文,
张居正却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治国之道并不在诗词之中。
所以,
张居正也很少与他的同僚交谈,
他只是默默钻研典章古籍和探求治国兴邦之道。”
武则天看到这些,忍不住向身旁的狄仁杰问道:“狄国老,你说朕重视诗词文章,是真的错了?”
狄仁杰并没给武则天留面子,直言不讳的说道:
“回陛下!诗词文章固然能陶冶情操,培养气质,但在治理国家方面,确实不能过分倚重。
张居正的做法,正是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务实与远见。”
武则天微微颔首,说道:“朕,明白了。”
“张居正刚入翰林院时,内阁首辅夏言和严嵩之间的政治斗争正日趋激烈。
这场斗争在次年达到了高潮。
夏言因严嵩的陷害而入狱,
最终惨遭处决,
成为明朝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公开处决的首辅大臣。
严嵩随之继任首辅之位,
嘉靖朝,
从此正式进入了严嵩专权的黑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