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类型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 第十第81讲

第十第81讲(1/2)

目录
好书推荐: 【完美演绎养女角色】 沧渺云烟 七岁的我辈分太高,成全村人叔公 修仙继承者 变身肥宅少女,变美也变强! 修仙不?! 手持生子系统,撩遍大荒神颜男修 世子爷有点良心,但是真的不多 人在木叶,我有穿越者聊天群 快穿,这个宿主她有亿点点凶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这段经文是总结突破了前面的十种魔境(邪知见),破除了行阴而进入识阴这个心态的特征、状况。

诸世间性:「诸」解释为行阴的生灭之性。是什么特点呢?幽清扰动:所谓「幽」是指,行阴第七识作为第八识这个本体表现出来的一种微细的生灭之相,一秒钟之内是1280万亿亿次生灭,所以显得很幽。「清」呢,在前面的色受想三阴,色阴是识阴体上的粗相分,受阴和想阴及行阴都是识阴体上的动相分,受阴和想阴这种动相分相对行阴体的细相分也叫粗相分,它这个粗与行阴那种细都属于在生灭之相上来论粗和细。前三阴已破,反映在行阴的这个生灭之相呢,相对而言较清。「扰」呢,既对照前面三阴,又对照后面识阴,乃至真心。前三阴的动作干扰非常粗浊,容易感受到;到了行阴,相对而言比较轻清,说为是扰。在行阴基础来看识阴,识阴几乎是不动的,所以这里它仍然有生灭不已那种变化,说为是「扰」。「动」是指行阴生灭不已,仍然在动。

同分生机,倏然隳裂:随着修行人以这种平衡的心态观静待变,定力转深。「同分生机」就是在前文里所讲,众生各个造业,在同分地中非无定处——我们虽然各人造各人的业,在受报的时候,把那些别业相同的人归结到一起报。所以这个「同分生」呢,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要命自我立。「机」是表动,这种报应是不是都在生住异灭中受报啊?机是机会、因缘,因缘和合而有无量的法界。这是「同分生机,倏然隳裂」。在我们定力转深的观照的情况之下,心里豁然开朗。

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这三句话揭示我们六道轮回这种生命的本质,它的本来面目幽隐难识。「沉细纲纽」,「沉」就是心里很幽隐呐,我们不容易明白。「纲纽」,行阴就是纲,受阴、想阴、色阴就是目,由行阴来导引受阴、色阴、想阴,可我们在受阴、色阴、想阴里执着,却不知道有行阴。众生的悲剧就是不知道本来面目,使得自己生生世世六道轮回。「纽」就是衣扣。这个衣扣打了一个结,是不是就束缚我们啊?把这个衣扣解开了,就自在了、解脱了。这是打比喻。我们生生世世六道轮回,就是有行阴这个衣扣把我们扣住了。

「补特伽罗」,也叫「数取趣」,可以解释为六道轮回,那么在这个补特伽罗中阴身,它根据你前世前无量世的情况,特别是这一世的情况,而综合决定你来世的情况。在中间这个过程,由中阴身经过一下。这都是讲生命轮回的本质。

「酬业深脉」,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干什么的?就是酬业,应酬自己所造之业。我们今生今世有多大的福报、多大的智慧、多少的财产、多长的寿命,都是前世修来的,所以我们今生今世就是来应酬的。「深脉」就是行阴,第七识决定了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

感应悬绝:「感应」就是因果报应;「悬绝」,是指我们造的解脱之因与原来那种六道轮回之果报远远地拉开了。也就是说,破除了行阴就可以超越六道轮回,证得阿罗汉,一般的是这样。但有一部分人是由凡夫修到破除行阴,在识阴区宇十种阴魔境界里,他仍然会下无间地狱;而阿罗汉、辟支佛不下无间地狱,也不做人天,虽然犯错误,但他只是不成增进,这叫「感应悬绝」——同样是在人道,同样是现的肉团身,他感的是无漏之因,报的是无漏之果;凡夫感的是有漏之因,报的是人天果报,这两种感应是不是悬绝呀?所以这个命呐,就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命自我立。

佛在《金刚心总持论》有讲,修行人要想成佛了生死,不能离开明师指导。但佛又有讲,佛不度人,唯人自度。要学会理解这种辩证思维。没有老师传正法,你再有本事也解脱不了;虽有老师传正法,有人信,有人不信,有人大信,有人小信,还有人诽谤,是不是决定于自己啊?佛讲依法不依人,其实当我们依法的时候,法是不是人传的?我们要学会圆融。

于涅盘天,将大明悟:进入识阴区宇的人已经证到四果罗汉,「于涅盘天」是指明心见性的菩萨,究竟义讲一定是见一心三藏,但在这里说为见空性,见空如来藏,破一分灭相无明;「将大明悟」,阿罗汉破除了尘沙烦恼,就证到《金刚经》讲的那种佛。

如鸡后鸣:又打了一个比方,鸡一般的是在天明之前叫三次,「后鸣」就是第三次了,所以「如鸡后鸣」,也就是说明天就要亮了。瞻顾东方,已有精色:鸡叫三遍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但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色,这是比喻识阴还没有破。

六根虚静:这是进一步地解释破除了行阴以后的心态。修行人这个时候六根都还在不在啊?都还在,虽然在,但它只是个摆设——虽然他照样与外界相接触,但是已经没有妄想分别。所以「六根虚静」,从色阴来讲,破了色阴,身得无碍,穿墙越壁如入虚空,还可以把自己的手伸到自己的肚子里,把虫子拣出来,而五脏六腑不受损伤,皮肉没有一点伤痕;从受阴来讲,对外面一切的境界没有这种领纳的感觉——不管听到恭维的话或是诽谤的话,他不动心;包括吃东西,他已经不是执着味道怎么样。

所以要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时候双方之间闹到误会了,这个人耿耿于怀,那个人早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这耿耿于怀的人是不是自己伤害自己呀?人家早就不把它当回事情,你还在自作多情。修行人一定要成就宽广坦荡的胸怀,一个人的气质瞒不住别人,别人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不是靠怎么样来推销自己。

那么这个受阴破除了以后,对外界没有了什么耿耿于怀的东西,想阴是不是自然破了?他烦恼无从生起,这叫「六根虚静」。「虚」是指色阴、受阴的破除,「静」是指想阴的破除,更何况行阴也破除了,所以更加是「六根虚静」,六根已经归到这个一精之明。

无复驰逸:行阴是生灭不已,破除了以后他再也不会迁流。为什么「驰逸」、为什么「迁流」啊?在粗相上离开了色、受、想,但刚刚离开了那种境界的时候,难免还会重现,所以他那个半分末那,时不时地还要往外瞟一瞟,眨一眨眼。那么行阴破除以后,那个半分末那就完全是全心全意地在阿赖耶识里打点子。所以「无复驰逸」呢,再也不向外攀缘。大家要知道啊,这个行阴虽然破了,再也不到六道里受生轮回,第七识在这里破了没有?第七识破了谁来修行啊?所以他就成了后半分末那,执阿赖耶识就是我了,不像以前执六根是我,执六尘是我所,执六种意识心就是我的心,这方向已经改变。所以「无复驰逸」,就是第七识再也不会出流奔色,出流奔声,出流奔味。

内外湛明:当六根不往外攀缘,已经归一的时候,不要说外面怎样,连自己的眼、耳、鼻、舌在哪里都不知道,他就有一个灵体,那是一种轻安。到这个时候呢,因为定力转深,心里感到亮堂了,在定中就是一片明亮,近似于整个尽虚空遍法界跟他都圆融为一个本体了。

入无所入:过去一精之明通过六根进入外六尘攀缘,再把由此所形成的六种意识心通过一精之明回收入到第八识这个阿赖耶识仓库,所以六根也叫六入。既能出外,也能入内。所以这里「入无所入」,解除了一精之明对外尘的那种攀缘,没得出,有没有得进啊?入里入外都没有了,所以「入无所入」。我们在打坐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整个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个灵体。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十方十二种类」是表一切众生;「受命元由」,是表生生世世做人、做畜、做鬼,上天堂、下地狱的这个次序,这个生此死彼、死彼又再生此的来龙去脉。「元由」就是根由、原因。

观由执元:知道了来龙去脉这个因缘,知道了是行阴这个源头,在这个源头上就证得了灵体解脱,超越了分段生死。所以这是一环套一环,前面不是「沉细纲纽」吗?这个「纲纽」你抓住了没有?诸类不召:「诸类」就是十二类众生,「不召」是再也骗不了我,不会再去十二类众生中受生、投胎。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在这个时空点,他看到这一切的万法都是因缘于识阴。在没有破除行阴时——在行阴境界上,他看到是因缘于行阴;破除行阴以后——哎呀,原来还不是因缘于行阴,还是识阴,源头在生相无明。但是他只能看到业相无明,由业相无明能悟解到生相无明,因为生相无明是业相无明之因,业相无明是生相无明之果。在行阴阶段,只是把转相无明作为群动之元(源头),而在这个时候是真正找到了行阴第七识的源头,第七识是八识体上的微细的生灭之相。生灭之相是谁的生灭之相呀?它是业相的生灭之相,源头在业相。

前面讲三细六粗的时候,已经涉及到这个法。这里是逐步地把我们心由远而近、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引到源头。这就是所谓《楞严经》彻法底源,给你讲绝了,再没有法可讲。所以我们在这里来体会为什么自古以来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真正讲如来藏,从《楞严经》开始,一点、一撇、一捺、一划、一字、一句、一段、一品分别来着眼,慢慢地抱着石头过河,让你走一步看一步。我们读《楞严经》到现在,是不是这种感觉呀?佛那么慈悲呀,就像牵着我们的手一样——过来吧,宝贝啊,这一步是初行位,这一步是八地位,这里是大阿修罗,这里是风魃鬼……一步一步地指点,我们听了以后作何感慨呀?

这是「已获其同」,好玩不好玩啊?十法界万法都是从一个业相无明开始,然后由转相无明来操作,所以「已获其同」,就同源于这个业相无明,也可以讲生相无明,这是一个东西,即因即果。

精色不沉,发现幽秘:东方露出了鱼肚白,虽然没有大亮,但是——比如五点钟露出精色,会不会退到四点五十九分啊?它只会越来越亮,它绝对不会往下沉,这是「精色不沉」。「发现幽秘」,东方露出鱼肚白色的时候,你再也不会翻大跟头。发方便菩提心的人,他只会有所成就。

此则名为识阴区宇:破除了行阴,自然而然就进入到识阴,在这个区宇里进一步地用功,破除尘沙无明而明心见性。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是讲上面破除行阴以后的境界。「群召」就是十二类众生,代表一切的万法来招呼你,去投胎受生;但是呢,你知道「观由执元」,再也不会受他们的牵引。那么在「已获同中」,在已经见到了人我空的这种境界中,「观由执元」是不是证到人我空了?人我空就是在这个识阴——这个业相无明的基础之上已经把前面受、想、行三阴破除。

销磨六门:这个时候色身还在,虽然不受十二类众生的牵引,但是还可以在六门上用功进一步成就。「六门」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销」是销除这个色身,在证道位上用工夫。怎么销啊?外道也好,正法也好,都是观空,就像虚空藏菩萨观空一样。我们的心能把肉团身变空、变水、变火、变风………心法不可思议。「销」和「磨」是一个意思。

合开成就:在这个销的过程之中,是不是把六根各自为政的那种用也销灭了?销灭以后这个六根的作用是不是圆融为一体了?它六种功用有没有销灭掉啊?没有,那是我们的本能的智慧。怎么「成就」呢?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可以同时用一个心。

比如说,看这个红色,本来是眼睛的事,结果耳朵、鼻子……一起来看这个红颜色。眼睛可以看到它是什么颜色,耳朵可以听到它是什么声音。任何东西都有声音、味道、动作,怎么「开」呢?眼睛既可以看到东西,又可以听到声音,又可以闻到香味。也就是说,「开」是一为多用,一根作六用;「合」是多为一用,六根作一用。好玩不好玩呐?这都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

见闻通邻,互用清净:以见和闻怎么「通邻」呢?见就能听,听就能见,以此来比喻,见也能听,也能嗅,也能尝,也能触,也能想;尝也能看,也能听,也能怎么样怎么样……等等。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十方世界」,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他定力转深了,因为这里是破识阴证空如来藏,一法不多,一法不少。吠琉璃是琉璃宝,「吠」是明白、明亮的意思。「内外明彻」,这是证自他不二,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这个时候是真正的归一,见到了空性——这就是破除了灭相无明,见其本心;这相当于圆教初住位的菩萨,他见到了空性。

名识阴尽:只有识阴尽了以后,菩萨才能进一步修证,破除四十一分无明微细烦恼。这里也就是说破除了尘沙无明——尘沙无明就是无量万法——见其本性。这种境界一般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佛对这个法也讲得比较笼统,只有在现量境界才能亲自知道。

但这里又有一个妙法,我们修一心三藏的同修呢,对这里能够比量地深信就行,不需要入空去证空。要吸取那个钝根阿罗汉的教训——利根阿罗汉在三果罗汉,在有色界知空、见空不入空,直接回小向大修菩萨道,其实他就已经有了果位。钝根阿罗汉非要亲历入空、修空、证空,结果在四空天就耽误二十万大劫。圆顿大法是见性见空而不入空,直接转识成智,就地度众生。不是明心见性了就回到佛土去,就怎么样……在这里当下是不是佛土?这就是你的本土,这个法妙啊!

圆顿大法是在见道位比量而知,这是一个妙法,即在原地修证、原地提升品位。这个理论根据主要看《妙法莲华经》第十七品:修行人听佛讲了〈如来寿量品〉,没有离开讲堂,当下证到阿罗汉、辟支佛,一直到十地、等觉等果位,各人的境界天地之别,只看你悟解得深浅而已。我们一定不能违背佛陀的教导,而只在事相上执着。我们都是凡夫的心态搞惯了,不懂得用智慧来调理。那么唯有听经闻法可以开智慧,然后再以智慧来指导修行。

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超越了「命浊」,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对《金刚经》而言就是佛,对《法华经》《楞严经》而言是初住位菩萨。「命浊」,我们在前面讲过,就是色心连持为一体。超越了命浊,证到空性,就能够彻底地、完全地离开这个外尘境界,而阿罗汉的人我空是灵体离开对色身的执着。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作为走过来人,回头看看所走过的路,是什么原因呢?这个识阴就是「罔象虚无」,好像有又不是有,好像无又不是无。怎么「虚无」呢?世界、众生、业果,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随缘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从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刮风下雨,到诸佛菩萨、天人鬼畜,都是我们一个人一个念所变出来的。这个心法妙不妙?

比如妈妈在梦里生了个儿子,是不是罔象虚无?那你就找不到他,因为是梦中一个念变出来的。那在医院里妈妈生了儿子,能不能叫罔象虚无啊?不能,这是有二法门,而妈妈在梦中生儿子是不二法门。

「颠倒妄想」,在凡夫来看,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是天,那是地;这是牛,那是马……都叫有二法门,有二就是无量的分别。那明心见性的菩萨呢,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可见《楞严经》真是令我们开智慧啊!所以我鼓励在座的各位,一定要发心把这个大法传承下去,这样末法众生就有救。不能搞个人崇拜,不能去宣传迷信,要依法不依人!

「以为其本」,「其本」就是本来面目。究竟讲,颠倒妄想也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诸佛如来、天人鬼畜、牛马猪羊、有情无情、是非善恶等一切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外道种。

这段经文是开示修行人在破除识阴以后,再回过头来看在识阴区宇所出现的第一种邪知邪见,「因所因执」。修行人因为还没有破除尘沙无明,把归依到识阴的这种境界执着为究竟。

是善男子,穷诸行空:是讲修行人破除了行阴,证得了人我空。于识还元:是还到了行阴的那个元,行阴是识阴本体上的一种极微细的生灭之相,识阴是十法界真正的群动之元。也就是说回到了业相无明这个境界,回到了当初在根本无明之期从空出有的那种心态。已灭生灭:进一步解释破除行阴后的果位——已经破除了分段生死,已经超越了众生浊,再也不会做人、做鬼、做天。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对于识阴这种境界来讲,还没有得到自在。比如,把识阴作为我们的小别墅,你进来了就再也不会在宝宅外面流浪生死了,你进了这个宝宅比喻前面的「已灭生灭」;但是进到宝宅以后,对这些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家具……是不是还不懂怎么用啊?这叫「精妙未圆」。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破除行阴以后,证得了一精之明的自在。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这个时候与十方一切的万法已经有了感应。他现在就已经感觉到这些东西跟自己好像总有种气氛连在一起。说明修行人的心越来越细腻。那么在前面行阴阶段是已经知道了这些,但他没有发生感应。

觉知通?:有时候同修在一起,大家不用讲,心里就有一种好像气氛能合在一起的感应。众生之间都是可以道交感应的。如果我们到一个从来没去过的的地方,很偏僻,很阴暗,你是不是感觉到汗毛直竖?你到一些公共场合,感觉是不是不一样啊?这是打比方。修行人在这个时候不是这种感觉,而是远远超过了这种感觉。

怎么样「觉知通?」?一个人破除了行阴,他进入一种深层次的禅定以后,心静下来了,是不是包容量就大了?他自然跟各类众生发生感应,乃至跟墙壁、花草都可以沟通。因此他就容易产生执着而造成走火入魔,大多数都属于得少为足,好不容易到了这种境界,他却以为这就算成就了。

能入圆元:是进一步解释「觉知通?」。觉知通?了,他感到自己是不是圆满了?而且一法不少,跟泥巴瓦块、树木花草统统都有感应。他认为这个圆就彻法底源了,但他仅仅是得到一种感应,不知道万法到底是怎么变出来的,他还没有见到本来面目。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他把这种境界就作为究竟。真心本来面目有没有什么归呀?在世间法里讲的所归,既然有个所,就必有方位,是东南还是西北?在地上还是天上?在扬州还是北京?可是我们的真心离一切相,有没有个什么方所啊?没有。那么真心还即一切法,要讲是方所的话,他住于一切法;但住于一切法在世间法讲不通,他没有方所,所以「若于所归」,他把「所归」就当真了,这就是有漏,而不是无漏,况且他还不知道万法共一个源头,这个源头怎么来的也不知道。「生胜解者」,这个「胜解」是狂慧、邪解,未证谓证,带有贬义、讽刺义。

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就是因缘于证到了识阴区宇这种境界,就把识阴区宇作为自己的归宿,而产生了执着。这也叫非因计因、非果计果,不知道识阴不是宝所。

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娑毗迦罗」是六种外道之一,这个宗派一律是留黄头发作标记。他能够观照到八万大劫之内的时间、空间、万法,八万大劫的时空对佛的境界来讲,那是万万万万亿亿亿……分之一,没有办法用数量来比多少分之一。因为外道是以自己的心力、定力达不到更多了,所以他认为其他所有人也都达不到,从而把八万大劫时空之外的东西作为冥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 蓄意引诱,裴太太今夜也想离婚 京夜难逃 七零,末世暴力小辣椒的养老日常 HP:赫奇帕奇的万人迷日记 夫人早孕三月,霍总全球通缉! 综影视负债累累 死后才知,我竟是高冷校草白月光 走出抑郁的夜晚 幽冥历史 清华足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