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对联老祖(1/2)
崔浩不由点点头,这些题目从不同角度切入,都和大唐当下的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有利于考生们言之有物,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就是过于具体。
就像后世的作文一样,大多都是材料作文,或者半命题作文,给考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如果直接命题的话,一方面可能会存在有人不了解有关内容,展示不出真正水平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考生们的思维,难以出现惊才艳艳的文章。
“伯爷,可是有何不妥?”马周见崔浩目光停留在策论上迟迟未移开,不由问道。
崔浩抬头道:“考卷整体很不错,你们用心了,只是策论的题目还需再斟酌一下。题目都是好题目,但我想能不能再提纲挈领一些?”
秦书为难道:“伯爷,我和马兄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没想出合适的题目来,我们在想可不可以这样,将这几个题目都放在一张考卷上,让考生们任选一道回答?”
一般来说,策论只有一题,考生们结合所学所感,洋洋洒洒几千字。
题目在精不在多,有才华的人,一篇文章就足以看出来。
但崔浩也不是拘泥于规矩的人,摸着下巴道:
“这倒也是个办法。”
“只是这样,我担心会有人借题发挥,比如出题不精云云。”马周皱着眉头,将期待的目光望向崔浩道:“伯爷可有想法?”
崔浩心中也是无奈,马周说的还真有可能,世家那些人就盯着自己呢,自己一点小毛病都会被他们无限地放大,狠狠地抨击。
“我想想。”
崔浩调出了系统,靠自己肯定是想不出来的,只好从系统中搜索查阅起历代科举策论的题目,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马周和秦书静静地等待着,没敢打扰崔浩思考。
一刻钟后。
崔浩的目光有了焦点,落在嘉靖十四年的策论题目上,口中念了出来:
“安国全军之道。”
马周眼睛一亮:“可是出自《孙子兵法?火攻篇》?安国全军,妙!”
崔浩想了一下道:“嗯,如果没有疑问,就定了吧。”
“古语新说,既可议安国之策,也可论军事之谋,考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切入点作文章,伯爷大才!”秦书崇拜道。
议定了策论的题目,考卷基本也就定了下来,马周和秦书相视一眼道:
“伯爷,我们还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
“是这样,我朝历来重视诗赋创作,而且伯爷也以擅长作诗闻名,为何不在考卷中加上一道诗赋题?”马周说道。
崔浩了然,他原本只想着主要通过经义策论来选拔能够经世济民的人才,诗赋在他眼里,没什么实际作用,但加一道诗赋题也无妨。
“那就加一道吧。”
“请伯爷出题。”马周目光灼灼。
崔浩笑道:“那就让考生们写写若是被书院录取的感受吧。”
马周点头道:“好,那就以读书为题吧。”
“行,考卷既然定下来了,就开始印刷吧,时间不多了。”崔浩说道。
“诺!”
马周又道:“对了伯爷,考生报名的事情是不是可以提上日程了?现在各地来的读书人很多,提前登记入册我们也好心中有数,不至于到时手忙脚乱,秩序不稳。”
崔浩心中一动,调出了系统,从桌上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汁,书写了起来。
片刻后,将纸张递给马周道:
“你按这个批量印刷。”
马周低头看去,只见纸张上方赫然写着准考证三个大字,下面依次列着准考证号,姓名,年龄,籍贯,体格,容貌特征等信息。
一旁的秦书也凑了过去,越看眼睛越亮,不由佩服道:
“伯爷,有了这个就不怕乱了,还能防止有人作弊,找人代考。”
“不错,到时让考生们凭证入场,既简便快捷,也不容易出错。”马周感叹道。
崔浩笑着点点头:“就是这个意思,报名这件事就交给你们了,等东西印刷好,择个日子对外宣布吧。”
“诺!”
崔浩的视线落在还未收起的系统页面,一份后世的准考证模板,一份科举证明材料,包含亲供,互结,具结。
这是他之前搜索科举相关资料时收藏的,随着科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所需的证明材料也越来越复杂,他刚才照着写的基本就是亲供的内容。而互结是指考生要找一同参考的五位考生写一份承诺书,承诺如一人作弊则五人连坐,这是防止作弊的无奈手段。而具结是请本县廪生,也就是优等秀才提供的认保材料,证明考生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而且出身清白,不是娼优或皂吏的子孙,本人也未从事过戏子之类的贱业,有点类似于政审。
对于崔浩的书院来说,还不至于需要用到互结和具结这种程度。只需记录一些个人基本信息情况来证明身份也就足够了。
见到一切事情到了崔浩这里,三下两下就处理完了,马周在钦佩之余,也放下心来。脸上也现出了轻松的笑容:
“伯爷……”
崔浩摆摆手道:“你我处的也久了,不必如此客气了。我称呼你一句马兄,你称呼我一句中则。”
“这……宾王不敢。”
“就这么定了,以后渭水书院还要依仗你,我没有多少时间的。”
马周脸上现出激动之色,自己就要掌控一座书院了。拱手道:“中则!”
“这就对了!”崔浩哈哈大笑。
马周的脸上也是开心的笑容:“中则,你一直在庄子上,不知道长安城现在可是热闹的很。”
“哦?说说看。”
“现在长安城汇聚了大量的书生,不仅有各地的寒门,还有各地的世家子弟。”
崔浩扬了扬眉:“世家子弟不会也想要来渭水书院吧?”
“那倒不是,我打听过了。他们是来看热闹的。”
“看热闹?看我的热闹?”
“呵呵……”马周笑了两声:“中则,你也许不知道,你现在的名声和渭水书院的名声很大。你写的文章诗作,在这两年已经传遍大唐,就算世家再不愿意,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你的才学。也就是你现在年轻,而且也只有几篇文章和几首诗作,并没有着书立传,还不能称之为一代鸿儒。但你启蒙宗师却是得到了承认。
所以,你的名望在大唐已经是仅在鸿儒之下,只要你能着书立传,必定被认定为鸿儒。
但你毕竟不是鸿儒,如果你只是建立一座小规模的私塾,倒也没有人说什么。但你建立的渭水书院可不是小打小闹,所以渭水书院也出名了。
寒门弟子对渭水书院寄托了很大的希望,而世家子弟就复杂了些,他们不觉得你能够将这么大一座书院持续下去。在他们看来,估计用不了多久,这书院也就关闭了。更有甚者,认为你这书院未必能开得起来。所以,看热闹的心有,审视的心也有。
但不管怎么样,都因为渭水书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大唐建朝以来的一大盛事,这些世家子弟平时也喜欢游历,便来了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