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民国作家们(1/1)
民国作家,灿若群星,各具特色。我最爱张爱玲,次爱沈从文。
但是,从小到大的语文课本里,都没见过这二人。我们熟悉的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丁玲、冰心等,他们都是无产阶级阵营的代表。甚至有个时期,以“郭鲁茅巴”进行排序,外行人还以为是个外国名字呢。
老实说,郭沫若的书我基本没看过——因为怀疑一个人的人品,进而对他的书不屑一顾,不独我如此吧?鲁迅的书看的不少,但是,正因为当年读的太多,反而导致成年之后的逆反。如果他不曾被过度解读,而只是像一般作家一样,作品静静的待在那里,等我去看,我想我会更喜欢他。鲁迅曾写过一篇“棒杀与捧杀”的文章,人生难料,他死后,竟然也被供上神坛——捧杀了。当然,他已不计较这些。如果他活着,会成为第二个高尔基,为了自己的地位而歌功颂德吗?这些年鲁迅渐受冷落,但我却突然又对他的书重燃热情。那些揭露和批判,忽然又有了现实意义。
茅盾、巴金、老舍、丁玲等人的作品,有其可读之处。但是,同样是因为读书时被动接受,导致成年后不愿再碰。老舍还好,因为他的文字幽默,为其他人所不具备,有时还愿意读读。至于冰心,除了课文中的那两篇,我基本没看过她别的作品。也没有要看的欲望。
而张爱玲、沈从文,是我读大学之后才认识的。他们都是边缘化的人,写着边缘化的小说,没有资格张扬,只是在图书馆的一隅,静候知音。读了他们的书,我有自己的结论:张和沈,必能经历岁月的淘洗,永放光彩;其他人,也许会渐渐黯淡,甚至消逝在历史的长河。
为什么喜欢张、沈,而不太喜欢正统这边的呢?原因之一,前者像是自由恋爱,后者犹如包办婚姻,自然前者更得我心。原因之二,想起张爱玲,就想起了她书中的曹七巧、流苏、佟振保、王佳芝、葛薇龙……每篇文章都有一个让你忘不了的名字。而沈从文的翠翠、三三、萧萧,以及那优美的环境与人文描写,令人心向往之。每个人物都是活的,在自己独特的环境里,说着自己的话,做着自己的事。作者写来,浑若天成。他们写的是人性,人性是永久的,内在的,深入人心的;而阶级却是变化的,外在的,口号式的。一味强调阶级性,无疑与文学本质相悖,所以正统阵营这边的文章,人物多平面化、脸谱化,看了也记不住。
从小读了这么多正能量的书,现在却浑身充满了负能量——喜欢的都是正统以外的书。不知这是教育的成功,还是教育的失败。
在正统阵营这边,萧红是个例外。她的《呼兰河传》,读了不知多少遍。
枕边书中,这是最爱的篇章,唯有此篇,可与张、沈抗衡。萧红是无产阶级阵营的,但这篇文章却恰恰是最缺乏阶级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