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大学生活(2/2)
赵山文的经济条件在进入大学后得到一定改善,但并不宽裕,只是能维持基本还能看得过去的一般学生生活水平。
随着这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赵山文家的收入也有所增加,2008年卖烟草收入了5万多元,除去生产成本2万多元,剩余3万元左右,另外种植玉米、小麦和养猪有1万元左右收入,家里一年的净收入是4万元左右。
现在赵山文哥哥在家务农,姐姐已经毕业找工作了,家里只有赵山文上学。来报到前父亲存了1万元到赵山文的银行卡里,来报到时又随身携带了1000多元,交完学费和住宿费后,赵山文还剩5000元左右生活费。
家里剩余的3万元左右除了要维持家里的日常开支,主要还得为哥哥讨媳妇做着准备,懂事的赵山文知道,不到万不得已,自己是不能再伸手向家里要钱的,5000元要尽量维持大一上学期半年的生活。除去买自行车和手机花去的1000,赵山文就只剩4000元了。
大学生的生活开支,首先是吃饭,好在学校食堂的饭菜都比较经济实惠,北渡大学有大大小小7个食堂,一般早饭3元左右,午饭和晚饭各5元左右,一个月吃饭大概400元左右。
其次是偶尔需要补充买点衣服,进入大学以后,赵山文穿衣也开始注重个人形象,不再到路边摆摊的地方买三四十元一件的衣服,而是到一些专卖店买一二百元左右一件的衣服,大学里没有校服,这样让自己在同学周围看起来没那么寒碜,他买的主要是大众化的学生穿得比较多的以纯、美特斯邦威、森马、优衣库、安踏、特步等品牌服装。
再次是偶尔需要补充生活日用品和学习用品,像牙膏、香皂、洗头液、洗澡液、洗衣粉、中性笔、作业纸等,都是日常零散开销。
第四个开支是购买教材和打印材料的费用,每门课程要么需要购买教材,要么老师提供讲义需要打印,北渡大学校园里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多个打印店,经常需要排队,可见打印量是很大的。
第五个开支是交通和通讯费用,赵山文的电话套餐每月需要支付50元电话费,偶尔去到离学校较远的市区逛逛需要坐公交车,等到放假回家还需要购买火车票。
第六个开支是同学聚餐,赵山文和同学聚餐大部分在学校里或学校周边的小饭店,偶尔也被同学带去到繁华市区的高档餐厅吃一次,大学同学聚餐都是实行AA制,这是社交的需要,避免不了。
面对这么多开支,4000元要维持半年生活,赵山文就算精打细算过日子也只能实现紧平衡,好在大学里有较完善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多少改善了赵山文的学习生活条件。
奖学金是每学年上个学期评定一次,大一不评定,要到大二上学期开学才按大一一年的学习成绩评定一次奖学金。
赵山文第一次收到助学金是在大一上学期开学两个多月后,这次经济学系大一共有6名同学获得了助学金,赵山文的老乡鲍秋宇等4名同学经过申请获得了国家助学金,一年3000元,按10个月发放;赵山文和女生王婷婷获得了学校里一个社会捐资助学成立的助学金,一年2000元,一次性发放。
赵山文的助学金并未经过申请,是辅导员直接通知安排的,老师在给谁前肯定是已经经过比较了,赵山文的家庭条件在这群同学里虽然不是最垫底的,但也算很靠后了。经济学系的确有比赵山文家庭条件更差的同学,鲍秋宇的学费完全靠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解决。
对老师的好意,赵山文没有拒绝,这点钱的确能很好改善他的学习生活条件。
在校本部学生活动中心发放助学金的仪式上,赵山文和王婷婷坐在一起,赵山文想跟王婷婷说说话,但王婷婷却保持沉默,赵山文明白,领取助学金会让领取人多少产生一点自卑感,感觉在同学面前没面子,尤其是女生,还要面对摄像头。
赵山文也有些自卑感,但他感觉这是善意的资助,自己一定努力学习,以后有能力时回馈社会。
参加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渡大学有大大小小各方面学生社团100多个,大部分社团没有活动经费,少数社团有来自学校或社会赞助的活动经费。
军训结束后的一两个星期,各个社团在食堂门口拉起海报摆起摊,大张旗鼓招收新会员,俗称“百团大战”。
经过比选,赵山文报名参加了“三农学会”和“竹笛协会”两个社团。农村出身的赵山文自然很关注农业农村农民,希望通过参加三农学会进一步深入认识农村服务农村。参加竹笛协会则是想培养个业余爱好,增加一点生活乐趣。
两个社团都一般每周活动一次,三农学会一般是组织听讲座,有时周末去过农村,竹笛协会一般是组织在学校的湖边学习吹竹笛,有竹笛老师无偿教会员。
在完成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后,赵山文正式被纳入经济学系学生党支部管理。
一天晚上,经济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来到北校区,召集大一的党员开会。这是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党员会议,赵山文没想到,经济学系包括他和何坤在内总共有7名党员,他们跟自己一样,都是在高三下半学期入了党,现在是预备党员。
经济学系学生党支部的书记是一名大二的学长,在他的主持下,经济学系学生党支部大一党小组正式成立,选举夏鹏飞同学为党小组组长。
赵山文进入大学后虽然没有职务,但他积极参加党的活动,每个季度给党组织写一次思想汇报。
大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是老乡,除了北渡大学所在的本地,全国其他各省同省的同学都建立了自己的老乡会,有的甚至同市的同学也建立老乡会,高中同母校的同学也会偶尔聚聚。
对于大学生,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同一个地方来的同学的确在语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上更接近,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出门在外又都需要有依靠,老乡会就成为很多同学喜欢参加的组织。
赵山文在入学一个多月后,也第一次参加了老乡会聚餐,这次总共有一百多人。赵山文和魏中华、鲍秋宇一起去的,在老乡会上遇到了邓思明和报到时一起来的同行同学,更没想到报到时在北校区帮自己提行李的志愿者居然是老乡会会长。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大家在一起感到很亲切,聊得很开心,都找到了一点家的感觉。
聚餐中还发放了老乡名册,有学校里全部老乡名单和联系方式,各学院各系还有一名负责的联络员。
老乡会聚餐经费是AA制,每次举办时现场收取。
赵山文后来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两次这样的聚餐,参加老乡会聚餐完全自愿,有时人多有时人少。
经济学系大二的老乡还专门请大一的老乡吃了一次饭,那次聚餐邓思明没有来,赵山文从聊天中感觉到,大二的一个老乡学长跟邓思明关系不好。看来老乡也不是必然关系都好,碰到有缘分的会好上加好,碰到没缘分的可能还容易滋生矛盾。
大学生活的确是五彩斑斓的,还有更多等待赵山文在四年里慢慢体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