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仍旧是等待替换的一章(1/2)
好不容易回到家了,看看已经被晒伤的自己,总觉得还挺离谱的——
奇怪自己为什么找了一份这样的工作,偏偏却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这样的工作绑死。
不和大家说太多负能量的东西,反正是我自己的选择啦。
总之今晚我努力一下,把工作上的事情解决,明天就把前面的章节替换掉。
随便复制了一点作业,等我明天替换新章节吧。
===
书上介绍,色是由视觉器官接受的形式因素。
(色卡,色轮图片)
正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到了色彩,我们才会对它产生感觉。
色彩能够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比如说书上介绍的,在不同灯光照射之下,食物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从而影响了人们的食欲。
(图片)
【红光的照射下,肉类看起来更加鲜嫩,菠菜却变黑了。
蓝光照射下,烤肉像是腐烂了一样,马铃薯也像是发了霉.......】
恢复了正常光照以后,人们才恢复了正常的宴饮的兴致。
在长期的实践当中,虽然不同国家对颜色产生了不同的感知,但是一些对颜色的感知,在人们的认识中,还是有着共通性的。
正因如此,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运用色彩的时候,一定是牢牢抓住文章的主题的。
就以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作者在其中对色彩的运用,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运用色彩——构建了一个普遍认为美好的春的世界吧。
大家看,一篇《春》之中,运用色彩的句子,其实不多。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大家看,课文之中,真正涉及到的对色彩的描写其实不多,但作者愣是将这些色彩写成了点睛之笔,使得人们对春的印象,一下子就具体可感了起来。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作者虽然只写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感知、想象到更加丰富的色彩。
山为什么朗润起来了?因为春天到了,万象更新。在这样的季节里,山上的草木是不是也开始了生长,为群山披上了一件绿色的衣裳呢?
第一句当中,作者虽然只用了一个“红”,但是红色就是温暖,就是希望。
在我们的想象之中,我们可以构建出无数美好的景象来描绘这世间万物的苏醒,这就是色彩的魅力。
小草刚刚从土里钻出来,还怯生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