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两幅画等于32个何琪(1/2)
老年间的话儿,北平城是里九外七皇城四,说的是明清以来北平城被这里里外外二十来座城门关着,还有句话叫大胡同三百六,小胡同如牛毛,讲的是大大小小的街巷,密密麻麻,逶迤纵横,罩着这一方水土。
其中城南有一条街区别于其他街,叫琉璃厂,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在此烧至琉璃而得名,元明两代,这地儿不兴旺,没什么人,乾隆年间因修四库全书,致使琉璃厂书肆比邻而接,成了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经年累月下来,渐渐滋生了文玩古董的行当。
琉璃厂全长一公里左右,入目之下,全是文玩古董的店铺,其中像“戴月轩”“一得阁”“荣宝斋”等老字号更是响彻大江南北。
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确实不假,但恰逢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无了,原来藏于深宫别院的那些个稀奇玩意就一股脑的都流出来了。
所有都去了哪儿了呢?
大部分自然都流进了琉璃厂的各家店铺。
文汇居在琉璃厂是一间不起眼的店铺,主要做的是字画营生,“字”即字帖,“画”即画作,掌柜的叫赵德义,店里还有个学徒叫李岩,就是王老二的小舅子。
赵德义原是河北人,来京二十多年,前十年在“松古斋”当学徒,练就了一副看字画的好眼力,只要那字画从他眼前过一遍,不出片刻,便能准确的说出作者和年份,出师后,夹包袱,窜宅门,如此又是五年,终于是得了一副米芾的字,卖了大价钱,如此才在琉璃厂开了一间铺子。
古玩行业里,流传着一句话,“东边货,西边卖,全靠一个眼力劲儿”,瞅准了,一朝发大财,那都不叫事儿,瞅眦了,就栽里头了。
赵德义为人谨慎,非十拿九稳的货,绝不出手,如此也只能赚些过家儿小钱,相较于文玩行业里的高风险性,洋人那块儿则好混的多,如此也就上了心。
不过这中间,倒是有个不小的麻烦,就是相互交流不通畅,须知卖文玩的,一靠货,二靠嘴,若是遇上了不懂得,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上周的货说成商周的货。
钱货一交割,离店概不负责,若买主发现了不对劲,想要退货,嘿,对不起您嘞,玩文玩古董的,靠的就是一个眼力劲儿,怪就怪您自个儿没那功夫,有事没事打碎了咽肚子去吧。
......
天一亮,街上就全是人,南来的,北往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拉车的,摆摊吆喝的,还有背个包袱神神秘秘的,见着生人就迎上去,鬼鬼祟祟的来上一句:“爷留步,耽误您些时间,我有一外省亲戚,从老家泥地里挖出来几个陌生玩意,烦您开开眼,指教指教。”
瞧瞧这话熟悉不,火车站外,有一个人见着你,鬼鬼祟祟的跟上来说道:“兄弟,要手机不,刚弄来的苹果手机,便宜卖你。”
学徒李严打着呵欠,撤下门栓,开门迎客,掌柜李德义掀开门帘,站在门外,一边拿着一把麈尾往身上扫着尘土,一边留意着街上的洋人。
忽然,一辆人力车从远处驶来,停在了文汇居门口,赵德义一愣,显然没料到,然随即脸上就露出了莲花般的笑容,提着衣袂,小跑着迎上去,热乎的喊道:“米斯特查理,今个儿怎么有空了?不是说好明天的么?”
查理是个瑛国佬,干驻外工作的,刚来北平不久,汉语一般,约莫能听懂几个常用的问候词,偶然间见着了华夏的古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有事没事就来琉璃厂逛,一来二去就被赵德义发展成了长期客户。
赵德义上回卖了一副金农的《秋菊图》,查理很满意,顺势之下,赵德义提议另约了一个日子,待搜集一批字画,等查理来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