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倾尽全力最后一击(1/2)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第128章 倾尽全力最后一击
扬州一战愈发显现出旷日持久的架势。也牵动起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各方势力都在关注这场打开江南之锁的大战。
要是说起最烦心之人,非豫亲王多铎莫属。
在这一战中,以清军的兵力,无论怎么打,都稳占上风,都能轻易吃下扬州。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江南早就有许多势力和清军暗通款曲,到时候就是传檄而定的事情。
自古以来,大明朝就是满洲的宗主。这可是灭亡明朝的功劳,其勋酬军功是绝对的最大。
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都在按照既定方略进行,甚至比预想的还要顺手。
直到大军合围扬州开始,这种近乎奇迹般的顺利就不再了。
这边把扬州围的铁桶一般,屁股后头却把各种重型器械和火炮丢了个干干净净。
就算是这样,多铎也有十成的把握攻下扬州。
扬州就那一万多守军,其中还有四千多跑出来归顺了,仅剩下一个史可法和几千人马硬撑着。
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赴死军,攻克仪真奇袭新江口,以昂扬的高姿态增援扬州。并且把包围圈撕开一个口子。
多铎也知道赴死军战力极是强悍,但是没有想到竟然强悍到了逆天的地步。
获得赴死军增援之后的正面战场上,多铎把本部亲军都提上去了,损兵折将闹了个灰头土脸,残破的扬州依旧在史可法手中。
通泗门成了硬骨头的同时,扬州百姓则通过南边安江门的那个缺口大肆撤离。
“这些汉儿要跑。”
这回多铎才算是彻底弄明白了,赴死军的战略目的根本就不是死守扬州,否则他们早就进城依托高固城墙做坚守姿态了。赴死军这么大老远的跑过来,完全就是为了撤离扬州城内的人口。
堵住。
不能让他们跑了。
扬州的激烈抵抗让走惯了顺风路的多铎十分恼火,早已决意要以血腥屠杀手段震慑江南,怎么能让待宰的羔羊跑掉呢?
几天之内,多铎就抽调出一半的主力精锐,再加上几万新附军在旁边接应,把架势都拉足了,摆明车马是要吃掉赴死军,把缺口死死堵住。
结果呢?今天已经看到了。
这场大战总共持续三日,除一个齐装满员的汉军旗之外,陆续投入一个基本满员的满洲旗,和一个早就被打残了的蒙古旗。已经是主力的一半兵力了,依旧在赴死军的阵地前碰的头破血流。
那个早就被打残的蒙古旗算是彻彻底底的废了,已经可以直接取消建制,基本满员的满洲旗本来有六千多不到七千战兵,回来的也就四千多一点儿。连旗主固山阿哈尼堪都险些丢了性命。情况最好的就是佟图赖的那个汉军旗,只损失两成多一点兵力。
可以肯定的是,赴死军的伤亡也不小,就算没有打残也肯定伤筋动骨了。
清军胜在兵力雄厚,以多铎的凶狠和坚韧,肯定要趁这个机会增兵,一举把赴死军剿杀干净。
新附军是不敢动了,再抽调新附军的话,合围的架势就维持不下去。本部亲军也动不了,没有这些亲军,新附军根本就是出工不出力。
唯一能够调动的最后兵力就是那个在东北角上围而不攻的蒙古旗,只要这支生力军一压上去,赴死军就是铁铸的罗汉也得爬下。
这个蒙古旗的旗主是富喇克塔,爵位虽然不如多铎高,军衔却是一样的,镶蓝旗的旗籍,实授的蒙古旗主。(好像还有许多读者不明白八旗中的蒙古兵和蒙古本部军队的区别,蒙八旗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传统意义的八旗,而蒙古本部的军队不受满洲人直接指挥,基本就是这个样子了――作者按)
抽调蒙古的旗的命令发出去的很及时,而富喇克塔的回复也是同样干脆:蒙古旗动不了,因为山东那边的榆钱(园)军前锋已经过了淮安一线,随时可能与扬州的明军汇合。
气的多铎大骂豪格。
山东的清军是豪格系的人马,本在鲁南活动榆钱军声势虽大,不过是地方武装和闯军余孽的联合,不可能是精锐清兵的对手。这些乌合之众能够南下到淮安以南,要不是豪格暗中指示手下人放水那才真的有鬼了呢。
早就听说豪格指使手下,不断在皇太后和皇帝面前吹风,说什么“豫亲王转战千里。功勋卓著,朝廷亦厚赏之”“豫王部已是师劳兵疲,以修之养之”“愿起本部增援淮扬”。
豪格打的是什么心思,多铎心里跟明镜一样。太后和小皇帝为什么愿意重新起复豪格,多铎也是心中有数。
还不是为了制衡摄政王多尔衮?
就在多铎咬牙切齿大骂豪格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也下来了。
“速下扬州,十日之内临江,”
书信的后面还隐隐表示这是和济尔哈朗妥协之后的结果。
济尔哈朗,努尔哈赤时代的八大贝勒之一,皇太极时代的四大亲王之一,属于开国级别的人物。更重要的是这个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样,都是摄政王。
多尔衮是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是信义摄政王,因为皇太极死的太过突然,各方势力争夺皇位几乎火并,最后互相妥协,扶立福临。
以前反对多尔衮称帝的那一派人,尤其是许多老满洲勋贵,为了防止多尔衮秋后算账,出于自保的目的推举出济尔哈朗,为的就是制衡多尔衮。
只不过多尔衮刻意扩张而济尔哈朗一向低调,所以才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
但是济尔哈朗身后代表着的老派满洲势力,无论军政手中实力都相当可观。
因为在扬州僵持不下,豪格系人马和太后皇帝这才有了口实,通过济尔哈朗想要阵前换将。
多尔衮当然不干,估计也是和济尔哈朗力争过,终于争来了这个十日的期限。
十日之内,你多铎再到不了长江,就谁也帮不上你了,只能换将。
多铎很明白多尔衮的意思,也知道以自己在外带兵的身份不可能改变这种政治斗争的结果。只能想法子尽快攻克扬州。
打垮赴死军继续合围死困的战略肯定是用不上了,那样的话不要说是十天,一个俩月的时间都很难说。
以扬州这种坚城,再加上史可法处心积虑的经营准备,在清军缺少足够火炮和重型器械的情况下,要是围而不攻,守半年都不是没有可能。
以多铎的用兵手段和清军的实力,若是一直猛烈攻城,扬州早已经拿下。就算不想放走了城中人口,继续增兵对撼赴死军,也能把赴死军打开的缺口彻底堵死。无论执行哪种方略,都是稳胜不败,可是哪种方略多铎也没有坚持到底。
最怕的是攻城攻到一半就去和赴死军野战,野战没有完成又回来攻坚,来来回回的这么一折腾,什么也干不成。
一出十面埋伏的好戏,也不知道怎么就唱成了这个样子。好好的一场大战硬是成了变相的添油战法,结果是坚城未克,强敌未除,总之就是一团糟。
多铎气的想骂人,这叫怎么一回子事情呐。
上头已经给出了十日的期限,书文在传递的途中已经耽搁了三天,把已经撒到南面的主力撤回来重新调度,也需要两天的时间。要想在剩余的五天里完成攻克扬州兵临长江的任务,就必须继续猛攻扬州,而且要使出全力,务求一举攻克。
以血腥手段屠灭扬州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战略方针,但是这个方针必须为政治大局让路。在扬州战场,多铎是手持黑子的棋手。但是在整个满洲内部势力的博弈中,多铎也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棋子罢了。
战争必须为政治大局而改变。
这回多铎是铁了心,宁可放跑了扬州百姓也要攻克坚城,否则以前的种种努力都会成为他人嫁衣,只能便宜了豪格和那些满洲老派人物,这显然是多尔衮不允许的。
战场上的僵持不下,牵动着政治层面的博弈,开始出现巨大的改变。
素来对大局敏感的李四自然察觉到了这种变化,扬州决战即将真正展开。这个空当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机会。必须牢牢抓住。
赴死军主力抓紧时间休整和补充的同时,水陆两条生命线的作用发挥到了极限,生死大撤退也达到最**。
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奇迹,扬州都铁定是守不住了,这几天的大战大伙都看的惊心动魄。赴死军是如何浴血拼杀大家都看的真真的,这才是鞑子一半的兵力,若是把多铎这个疯子打急了拼出全部身家,赴死军也支撑不了几天就会全灭,再不撤离还有什么可等的?
除在安江门一带依旧保持足以一战的兵力之外。赴死军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协助民众撤离的工作当中。
在仪真收编的新附军,赴死军自身携带的民夫、还有各地赶来增援的零散力量,都在不留余力的做着同一件事情:协助民众尽可能快的撤离。
就连素来坚持固守待援的史可法也察觉到了局势的紧迫,趁着敌人忙于调动的这个空闲机会,拿出手头上一切力量聚集民众安排撤离。
除口粮等必要的物资之外,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能携带,坛坛罐罐家三伙四的物件必须丢弃。老幼妇孺优先撤离,本地丁壮则暂时留下来做协助工作。
当前是什么局势大伙都明白着呢,别人都拿命来援救自己了,扬州的男人们也拿出了男人的样子,安抚好自己的家眷之后立刻回来,争取让更多的同胞能够从容离开。
“大伙儿都走了,我们才能心无旁骛的和鞑子较量较量,尽快下到江南之后就可以等待我们的捷报了。”赴死军将士如是所言。
“你带着娃娃先走,赴死军是咱的恩人,我留下来帮一把小忙就和你们团聚。”扬州丁壮对自己的家小说。
陆路方面,这条生命线上传流不息的都是南撤的人群,老人拖着娃娃,女人挽着包袱,行色匆匆的出了安江门。
放眼遥望,都能看到鞑子的旗帐,可大伙都放心的很,有赴死军这样的汉子们在前边顶着。就有最大的安全感。每一个扬州百姓都知道,有这样的一群汉子愿意为他们去死。
水路方面,已经把两个水门彻底全开,负责救援的舟船排筏顺着运河直抵扬州城内,和大运河相连的内渠七里河上密密麻麻都是各地赶来援助的船只,排出去有好几里长。根本就不必说什么,直接跳上出去,操舟弄船的陌生人立刻就拼出全力的摇动手中橹桨,一只只或大或小的船儿顷刻之间就飞了起来。
无论是船工还是排帮,这么多天都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食,也只有趁着装船的这个当口,才有机会啃几口干粮。
“救星呐,”上船的锦衣女人已是泪流满面,取出珍藏了十几年的女儿红给放排的粗鄙汉子:“这酒本是准备在女儿出嫁时候用的,壮士乃我一家再生父母,请用此酒。”
一饮而尽。
“哈哈,这是老子一生喝过最烈的一碗酒,有此一碗,足以让我这辈子都美美的,上船。”豪迈的大笑声中,放排的汉子一篙到底,排子已然离岸。
扬州一战旷日持久,早已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但凡胸中还有一滴热血,都在自觉不自觉的为赴死军将士揪心,谈论的都是赴死军的壮举。
“听说了没有,太子的那个什么赴死军在扬州呢,和鞑子的二十万大军是真干上了,杀的那叫一个惨。”
“屁话么这不是,赴死军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坟里的死人都知道了我会不知道?我听说赴死军的人可不算多呀,最多有五万,居然敢和鞑子的二十万精兵这么折腾,真真儿的都是好汉子……”
“你知道个屁,还五万?赴死军一万人。”说着面上露出知情人士特有的得意洋洋神色:“我弟媳妇的一个远房舅舅是船工,他就是运河上和赴死军在一堆儿呢,这里头的事情我最摸门儿。”
“我也听人说赴死军只有一万人,一万打二十万,我都不敢信呢,难道是天兵天将刀枪不入不成?”
“赴死军是什么人?是咱汉家的儿孙,打起小鞑子来那还不是手拿把掐?一个赴死军打三五个鞑子都跟玩儿似的。咱们中华贵胄怎么可能让小小的鞑子欺负了?”说的口吐白沫,招来一大群关心时事的听众,谈意愈发的浓了:“只不过赴死军还是太少了,鞑子士卒太多,赴死军打的也是很辛苦。一个一个抱着个什么什么玩意轰的一声……”
“是锄奸团,是锄奸团的壮士!”听众急忙补充。
赴死军锄奸团的名声可是大到了天上去,早就成为那些汉奸的噩梦,也成为百姓心中最伟烈的英雄。
“对头,就是锄奸团。这些锄奸团的英雄们抱着火雷追赶鞑子,追上了就是轰隆一声巨响,这可是玉石俱焚,吓的小鞑子都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闻者无不唏嘘:“哎,真是好汉子呐,就这么去了,连个名姓也留不下来。”
说的虽然热闹,可大家都能体会这轰隆一声背后究竟蕴含着多少悲壮多少血勇。闻者怎能不胸中血热?
“咱们是不是也应该为赴死军做点什么?又能做什么哩?要是我也在扬州就好了呢。”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有前也离不开身子的就是咱们这样,在后头为赴死军摇旗呐喊,让更多人知道扬州发生了什么。”
“嗯,对,我这就去对人言讲。”
“赴死军还是太少了,不会……不会那啥了吧?瞧瞧这天底下,赴死军可是咱江南唯一的希望了呢……”
“呸,呸,我淬你一脸。”众人皆怒:“赴死军都是英雄好汉,你个龟孙就不能说点好话?在这说了,这老天爷也不能总闭着眼吧?”
“就是,就是,赴死军这样的义举,怎么样神佛也得照应着,最不济也能呼天天应,叫地地灵,我这就回去给佛爷上柱香火,让佛爷保佑着赴死军吧。”
“我也去上香,有赴死军在,咱们大明朝就亡不了,万一赴死军要真不在了,那他娘可就真的玩儿完了。”
在祈盼和忐忑之中,闲汉们继续着他们的谈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